科研产出
微生物发酵对培根品质的影响
《中外食品工业(下半月) 》 2014
摘要:以自主筛选的乳酸菌L17、微球菌W1和葡萄球菌P8为菌种,进行发酵培根加工。研究培养条件及三菌不同接种量组合对微生物发酵培根品质的影响规律,并对微生物发酵培根和亚硝酸钠发色培根的亚硝酸钠残留量、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0℃,24~27h为最佳培根微生物发酵条件;乳酸菌107cfu/g、微球菌106cfu/g和葡萄球菌106cfu/g为最优接种组合;微生物发酵培根的亚硝酸钠残留量明显低于亚硝酸钠发色培根,但两者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无明显差异。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研究了30年施用不同肥料的长期定位试验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提高了耕层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所增加的有机氮中酸解性氮和非酸解性氮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增加的酸解性氮有69.0%为未知态氮,21.0%为氨基酸氮,6.6%为氨基糖氮,3.4%为氨态氮。与单施化肥(NPK)相比,牛粪/稻草与化肥配施能进一步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但是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所增加有机氮的组分有明显差异;其中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NPKM)所增加的有机氮有60.0%为酸解性氮,而稻草与化肥配施处理(NPKS)中所增加的有机氮有71.7%为非酸解性氮。牛粪与化肥长期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酸解性氮含量,而稻草与化肥配施则有利于提高非酸解性氮含量。


施氮量对茶树生长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茶叶科学技术 》 2014
摘要:采用水泥池培育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kg N/hm2(CK)、112.5 kg N/hm2(N1)、225 kg N/hm2(N2)和450 kg N/hm2(N3)。结果表明:施氮显著促进茶树生长,施氮处理茶叶产量比CK显著提高116.98%~141.51%(P<0.05),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氮处理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提高30.56%~72.67%,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13.37%~29.74%,并与CK差异显著(P<0.05);施氮处理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比CK显著提高14.88%~17.26%(P<0.05),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氮肥施用提高茶树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适量的施氮可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促进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提高;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氮肥对茶树生长的促进效应降低。


卵圆型软条白沙枇杷变异种质鉴定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卵圆型软条白沙枇杷变异种质为试材,母株软条白沙及中国、日本、新西兰3个国家的30个白肉枇杷栽培品种为对照,以形态学性状调查为基础,结合SRAP分子标记对变异种质进行鉴定研究。从96对引物中筛选出18对进行扩增,共获得135个位点,其中10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5.6%。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53~0.89之间。在GS为0.66处,可将31份枇杷种质分为4类。第Ⅰ类为来自中国浙江的8份种质。第Ⅱ类为来自日本、新西兰和中国江苏和福建的19个种质。第Ⅲ类为上海白沙和广西白蜜枇杷2个种质。第Ⅳ类为福建白梨和龙才白2个种质。而卵圆型软条白沙与对照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88,与白荔枝的遗传相似度最大(GS=0.88),与乌躬白遗传相似度最小(GS=0.55),与母株软条白沙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73,二者的遗传相似度不大。生物学性状调查表明,卵圆型软条白沙变异材料与母株软条白沙在果型、种子数和可食率等性状上具有明显差异。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卵圆形软条白沙与母株软条白沙相比,综合性状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应属芽变种质材料。本研究对枇杷变异材料的创新利用、新品种审定与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中作物养分管理与调控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4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应对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双重挑战的有效方式,同时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课题。现代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策略,是和谐农业资源与农业生物关系的综合管理策略过程,其目的是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本研究针对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人多地少的严峻情况、农业土壤养分过量累积而利用率较低的劣势以及农业生产增肥不增产的复杂难题,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的方向。


不同代数黑皮果蔗脱毒种茎苗生产性状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以黑皮果蔗脱毒第1代种茎苗(处理A)、第2代种茎苗(处理B)、第3代种茎苗(处理C)为试验材料,以大田未脱毒果蔗种茎苗为对照(CK),研究其生产性状表现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脱毒种茎苗在农艺性状和品质方面均优于对照种(CK)。其中第2代种茎苗(处理B)、第3代种茎苗(处理C)的蔗茎产量比对照种(CK)增产25%以上,蔗糖含量比对照种(CK)提高0.5个百分点,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状,可直接作为商品蔗栽培种苗。第1代种茎苗(处理A)由于组培效应的影响,表现出茎细、无效分蘖多和侧芽大,商品性较差,建议作为高代脱毒种茎苗的种源加繁材料。不同代数的脱毒种茎苗都易受到花叶病毒的侵染,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花叶病发病率提高。因此,要做好花叶病病源传播的防治。


关于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调研报告
《当代农村财经 》 2014
摘要:随着福建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福建农民创业园的适时提出和迅速发展,正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如何推动福建农民创业园可持续发展,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创业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以福建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为对象,介绍了福建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现状,剖析了其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创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福建农民创业园


首个预防“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在福建面世
《福建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2013年11月25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研究室承担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013新兽药证字41号)。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唯一用于预防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生物制品,也是世界上首个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俗称番鸭"肝白点病""花肝病",是危害番鸭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高达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