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黄酮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特性的木薯对二斑叶螨防御机理初探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和我国木薯主产区的四大有害生物之一.抗螨品种的选育与利用是实现害螨绿色综合防控的重要手段,作物中具有抗螨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和其调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培育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在作物抵御虫害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合成通路基因在木薯抗二斑叶螨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抗、感螨木薯品种被二斑叶螨取食不同时间(1、4 d)后,黄酮合成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螨害前相比,感螨木薯品种面包、SC9 和BAR900 的CHS、PGT1、F3H、FLS、LAR、C3'H和CYP93B_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降低(1 d)再升高(4 d)至螨害前(0 d)水平的趋势,而抗螨木薯品种C1115、SC9 和缅甸中的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显著升高(1 d)再降低(4 d)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螨害前(0 d)的水平.进一步比较螨害前后抗、感螨木薯品种黄酮合成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发现,二斑叶螨为害 1 d后,抗螨木薯品种中CHS、PGT1、FLS和C3'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螨木薯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这 4 个基因的表达量与木薯抗螨性呈显著正相关.螨害前(0 d)和螨害 4 d后,抗螨木薯品种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总体也高于感螨木薯品种.该研究结果表明,抗螨木薯品种受螨害后,可能通过诱导黄酮合成基因的上调,从而增加具有抗虫功能的黄酮类代谢物含量以抵御二斑叶螨为害.该研究为深入阐明木薯抗螨分子机理、选育和创制抗螨木薯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抗、感螨木薯品种 黄酮合成通路 基因表达


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田间不仅在水面上部水稻植株中有丰富的节肢动物群落,水体中也有很多水生昆虫。弄清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和种群发展动态,可以为海南稻田环境监测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于2021年在海南省南繁区和非南繁区10个地市进行了稻田水生昆虫种类调查,共捕捉到水生昆虫4目10科29种。在南繁区的三亚和非南繁区的文昌稻田进行了整个生长季水生昆虫群落动态研究,结果显示水生昆虫群落在三亚和文昌稻田不同生长期都可以存在,每生长期种类为15~19种,数量为每百丛12.7±0.7~33.3±1.00头,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时期为分蘖期。水生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100~2.581,均匀性指数为0.726~0.924,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092~0.137。三亚和文昌群落物种相似度为0.947,优势种相似度为1.000。截斑脉蜻Neurothemis tullia稚虫,真龙虱Cybister sp.可能是稻田水体环境变化的敏感种类。稻田环境变化和污染可能影响水生昆虫种类,对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的监测和变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不同产地龙脑樟枝叶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脑樟为目前国内提取天然冰片效益最高的植物,为助力其道地产区的确定,本研究根据龙脑樟的习性,拟选取国内8个产地的龙脑樟枝叶为材料,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天然冰片;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其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纸片法测定其对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以及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运用96微量孔板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各个产地龙脑樟枝叶提取的天然冰片中化合物含量具有差异性,其中以右旋龙脑、樟脑、d-柠檬烯、α-葎草烯、4-萜烯醇、桉叶油醇、莰烯以及d-α-蒎烯等为共有成分,且以右旋龙脑含量最高,樟脑次之,各产地中以湖北远安的右旋龙脑含量最高(82.47%),以广东乳源的右旋龙脑含量最低(41.63%);各个产地提取的天然冰片对3个供试菌种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且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4.60~27.95 mm;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250~1250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范围为0~1000μg/mL,总体以湖北远安和江西吉水的综合抑菌效果最佳,广东乳源最差.由此可见,右旋龙脑含量最高的产地抑菌效果最佳,反之抑菌效果欠佳,因此,龙脑樟枝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其主要成分含量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为龙脑樟枝叶提取物的品质评价及天然冰片的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杧果MiNPR1抗病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NPR1是水杨酸(SA)介导的植物抗病通路中的转录共激活因子。本试验采用RT-PCR技术从杧果Mangifera indica叶片中分离得到MiNPR1-1和MiNPR1-2。序列分析显示,MiNPR1-1基因编码氨基酸471个,MiNPR1-2基因编码氨基酸445个。2种MiNPR1蛋白皆含BTB/POZ结构域和锚蛋白重复序列,非跨膜蛋白且无信号肽,为不稳定酸性亲水蛋白。蛋白结构预测表明,MiNPR1蛋白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折叠构成,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相符。分析进化关系发现,MiNPR1-1蛋白为单独分支起源,MiNPR1-2与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的XP_031280798.1聚类为一簇。本研究克隆了杧果NPR1基因,预测其编码蛋白特征,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在杧果上的功能及培育杧果优良抗病品种提供参考。


贮藏温度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代谢规律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贮藏温度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代谢规律的影响,为提升茶树精油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互叶白千层的嫩枝叶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贮藏温度下,松油烯-4-醇、α-松油烯与γ-松油烯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异松油烯与α-松油醇相对含量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其中35℃对烯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影响较明显.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松油烯-4-醇、α-松油烯与γ-松油烯等化合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化合物共轭效应等有机化学相关原理,揭示了松油烯-4-醇在贮藏过程烯醇类化合物的代谢路径,为指导茶树精油生产和贮藏提供了理论支撑.[结论]不同贮藏温度均能影响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控制好贮藏温度对提升茶树精油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茶树精油 烯类化合物 醇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法 贮藏温度


西沙石珊瑚共附生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及抗菌活性评价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一类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健康珊瑚礁中丰富的共附生放线菌群体是珊瑚抵御各种致病菌的重要防线,因此,这类放线菌是寻找抗菌活性分子的重要资源,其药用潜力巨大.[目的]从西沙石珊瑚样品中分离共附生放线菌,并从中筛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并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确定目标菌株;将目标菌株涂布于不同氯化钠浓度的ISP2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测试其盐度耐受能力;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进行测试;采用NanoPore和Illumina方法完成目标活性放线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在线分析预测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结构类型.[结果]从6份西沙石珊瑚样品中分离得到104株可培养放线菌,根据菌落形态和分离来源去重后对其中27株放线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初步鉴定为盐孢菌属(Salinispora)(25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株)和戈登菌属(Gordonia)(1株).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盐孢菌株SH098抑菌活性最好,该菌株在无盐的培养基中不生长,盐耐受范围为2%-5%,其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盐孢菌株SH098基因组中21.93%的基因序列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预测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多样,有待深入发掘.[结论]首次从我国西沙石珊瑚中分离得到具有嗜盐特性和抗农业病原细菌活性的盐孢菌,丰富了我国西沙海域来源的专性海洋放线菌资源,为海水养殖业的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提供新菌种资源,也为后期挖掘新型抗菌活性物质奠定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石珊瑚 共附生放线菌 分离培养 沙栖盐孢菌 抗菌活性


"稻薯猪"生态循环农业的设想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杂交马铃薯育种技术已获突破和水稻育种进入分子设计育种阶段的背景下,笔者提出"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猪、粪尿肥田"的"稻薯猪"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期缓解我国饲粮进口压力,助力破解种养脱节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环境危害等问题.文中分析了"稻薯猪"模式利用水稻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并用于动物蛋白生产的可行性,探讨了该模式的运行特点和落地形式.按照农业系统工程设计原理,"稻薯猪"全系统可分为大田种植管理、马铃薯贮藏、马铃薯主饲化和猪饲养、粪尿处理和还田等4个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进行分头优化、集成和建模,探索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因地制宜、规模适中的"稻薯猪"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推广.
关键词: 水稻 杂交马铃薯 猪 冬闲田 生态循环农业 农业系统


荔枝漆酶(LAC)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荔枝漆酶(LAC)基因家族的数量、结构和进化关系,可以为解析漆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荔枝果皮褐变机制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LAC基因家族成员数量、保守结构域、家族成员的亚细胞定位及染色体位置、系统发育和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器官和采后贮藏果皮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荔枝基因组中共鉴定出61个LAC家族成员,编码的氨基酸残基长度在127~958 aa,分子量在14.07~103.47 Da,等电点在4.42~10.34;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有19个LAC家族成员定位在叶绿体中,17个LAC家族成员定位在液泡中,其他成员分别定位在内质网、细胞外基质等。61个荔枝LAC家族成员分别定位在10条染色体上,其中第13号和8号染色体上LAC基因数量最多,且呈簇状分布于染色体一端。系统发育树将荔枝LAC家族分为5个亚组,第Ⅴ亚组最大,有30个家族成员,第Ⅳ亚组最小,仅有8个家族成员。荔枝LAC家族的结构域组织相对保守,具有典型的Cu-oxide漆酶结构域。荔枝LAC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了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可能与漆酶家族功能多样性相关。10个荔枝组织器官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除Lch08g07950-mRNA-1基因外,其余61个基因在荔枝各组织中表达量均较低。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Lch08g07950-mRNA-1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其在采后荔枝果皮中的表达水平与褐变发生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荔枝漆酶基因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荔枝果皮褐变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致病力的时间效应及对血淋巴的影响
《生物安全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处理对红棕象甲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对血淋巴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呈正相关性,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处理后,红棕象甲血淋巴总量和血淋巴酯酶均呈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处理后 72h的血淋巴总量和酯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 39.73%和 53.36%;血淋巴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呈下降的趋势,虽在 60h时有一个短暂的回升,之后又迅速下降,其中在处理后 72 h,血淋巴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 74.96%.[结论]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的侵入破坏了红棕象的血淋巴免疫系统,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昆虫病原线虫对红棕象甲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 红棕象甲 血淋巴 致病机理


不同比例缓释尿素对海南黄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性状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不同比例缓释尿素添加对黄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性状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明确缓释尿素在黄牛日粮中的最佳补充比例和对动物机体影响。选定20头海南黄牛,平均体重为122.75 kg,分为4组,按照干物质基础设定4个水平的缓释尿素补充量:无添加组(对照组)、0.25%添加组(处理Ⅰ)、0.50%添加组(处理Ⅱ)和0.75%添加组(处理Ⅲ),以混合日粮方式投喂,饲养90 d。试验结果显示,生长性能方面,在0.5%添加组中,尽管采食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表现了最高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在0.75%添加组中,明显降低了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瘤胃发酵性状方面,缓释尿素的添加对4个处理组中的瘤胃发酵性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尿素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升了瘤胃液pH(P<0.05),降低了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血清指标方面,饲喂前,随缓释尿素添加量的增加血清尿素浓度逐渐降低(P<0.05),总蛋白含量逐渐升高,而在饲喂后,显著提升了血尿素含量和白蛋白含量(P<0.05)。综上,在海南黄牛日粮中补充0.5%缓释尿素可以显著提升生长性能,且对血清指标和瘤胃发酵性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