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粉菌侵染橡胶树叶片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应用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引起的橡胶树白粉病是影响橡胶产业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可导致橡胶树大量落叶,严重影响胶乳产量。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研究橡胶树抗白粉病蛋白及其调控网络对于解析橡胶树抗白粉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O.heveae HO-1菌株接种后48 h和0 h (接种前)混合的古铜期橡胶树叶片为样本,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白粉菌侵染的橡胶树叶片cDNA初级文库,通过LR重组技术将初级文库分别重组到pGADT7-DEST和pPR3-N-DEST次级文库载体上,构建出膜体系和核体系酵母双杂交次级文库。这两个文库容量均大于1.0×10-7 CFU,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长度在0.1~2.0 kb之间,平均长度为1.5 kb。同时,我们分别构建了橡胶树抗病蛋白HbCNL2的全长和富含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 repeat, LRR)结构域诱饵载体,并在核体系酵母文库中筛选出7个可能与HbCNL2 LRR结构域互作的蛋白。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点对点验证,确定了HbKLCR1、HbGAIP这两个蛋白与HbCNL2 LRR结构域的互作。GO注释分析显示HbKLCR1具有蛋白质结合活性,HbGAIP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过程,二者可能在橡胶树的抗病反应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构建的cDNA文库质量较高,完整性较好,为筛选获得针对白粉病菌的抗病蛋白、解析这些蛋白的功能以及构建蛋白质互作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橡胶树白粉菌 酵母双杂交文库 HbCNL2 互作蛋白


亚临界萃取法辅助探究碱提法不同因素对提取黑水虻蛋白的影响
《广东化工 》 2024
摘要:本研究通过亚临界萃取技术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粉进行脱脂处理,并对脱脂黑水虻幼虫粉进行4种方法的蛋白提取,确定最优法后进一步探究最优提取方法的各种因素下的最适水平。亚临界萃取技术采用丁烷为溶剂、温度45℃、压力0.4 MPa、时间40 min·次-1、萃取3次,得到脱脂率为87.09%的脱脂黑水虻幼虫粉,4种提取方法的蛋白提取率分别为:碱提法(53.17±2.97%)、胰蛋白酶提法(5.40±0.36%)、盐提法(5.13±0.84%)和Tris-HCl缓冲液提法(7.27±0.40%),探究碱提法的4种因素下的最适水平,单因素试验结果分别为NaOH溶液浓度(25 g·L-1),浸提时间(1.5 h),浸提温度(60℃),液料比(25 mL·g-1)。


几种微藻的水产养殖废水净化效果
《河北渔业 》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应热带海水养殖环境并能高效净化养殖废水的优势藻种,分析比较五种微藻去除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亚硝酸盐氮(NO-2-N)的能力。选择海南本土筛选的藻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菱形藻(Nitzschia sp.)、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外购藻种四尾栅藻(Scenedesmus sp.),在以对虾养殖水为底液配制的富营养化养殖废水中培养6 d。结果表明,绿藻在养殖废水中生长速率快,硅藻生长速率慢,小球藻在富营养化养殖废水中生长最好,OD680值、叶绿素a含量和细胞密度均最高,并与其他藻种有显著性差异。5种藻种中COD去除效果好的藻种是菱形藻和小球藻,去除率分别为71.6%、70.4%;总氮去除效果好的藻种是菱形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微拟球藻,去除率分别为50.36%、47.96%、46.41%、42.79%;总磷去除效果好的藻种是菱形藻,去除率为71.43%;亚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好的藻种是菱形藻、四尾栅藻和牟氏角毛藻,2 d去除率分别为96.60%、95.63%和95.40%;综合所有指标,菱形藻对养殖废水综合净化效果最好。


论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下管控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建议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4
摘要:通过对海南省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稳定粮食生产的做法成效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全面分析,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背景下,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针对海南省耕地“非粮化”整治后的复种对策建议。


基于木薯全基因组重测序的InDel标记开发及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开发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的木薯InDel分子标记,为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鉴定等工作提供有力工具,为木薯育种发展提供保障.本研究基于22份木薯种质资源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随机挑选了 64个InDel分子标记进行引物设计并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有2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率为31.25%.随后将具有多态性的且扩增效果最优的18个InDel标记扩增条带数进行统计生成矩阵用于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各标记的基因多样性指数于0.21~0.50之间,香农多样性指数于0.36~0.70之间.聚类结果分析将72份木薯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2处划分为2大类群.且将中国的地方品种及选育品种大多划分至1#中的同一分支,其余薯肉颜色及内皮颜色相同的木薯材料大多都聚类到了一起.此外,本研究开发出的InDel分子标记IDC46具有特异性,可用于特定木薯材料鉴定.说明后期InDel引物有望成为木薯指纹图谱及分子身份证构建的有效工具,本研究结果也将对木薯育种工作后续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InDel标记 基因组重测序 遗传多样性分析


瓜蒌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研究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干燥成熟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瓜蒌皮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H-NMR、~(13)C-NMR和HRMS等波谱学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瓜蒌皮水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葫芦素D(1)、葫芦素B(2)、异葫芦素D(3)、fabacein(4)、23,24-二氢葫芦素D(5)、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blumenol A(7)、对羟基苯甲酸(8)、5-oxymaltol(9)、香草酸(10)、烟酸(11)和3-maleimide-5-oxime(12)。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9、11、12为首次从瓜蒌皮中分离得到。


海南岛十倍体油茶资源分布及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茶(Camellia)作为海南岛的传统植物油料资源,在海南生长的大多为常绿中小型乔木,白花大果油茶在海南岛各地区均有广泛分布。本研究通过对海南全岛各市县分布有30龄以上油茶居群调查取样,采用流式细胞术及染色体制片技术进行倍性鉴定。研究表明:在调查采样的23个居群中,鉴定十倍体16份,八倍体7份,涵盖海南16个市县,其中有12个县市(儋州、陵水、琼海、五指山、定安、澄迈、屯昌、临高、昌江、乐东、琼中、保亭)发现了十倍体的油茶居群,超100龄以上的油茶古树及热带雨林野生油茶居群鉴定均为十倍体,而八倍体居群普遍在60龄以下且可溯源为人工栽培,此次调查居群中未发现其他倍性油茶资源。由此可见,海南岛油茶资源分布主要为十倍体和八倍体,而十倍体是本岛原生油茶资源,八倍体树龄未超60年,为20世纪60—70年代从广东等地引种的越南油茶,两类油茶生长适应性均表现良好。鉴于山茶属油茶组在其他油茶分布区并未发现十倍体油茶树种,海南岛大范围十倍体油茶的分布及热带雨林十倍体野生油茶居群的发现,论证了十倍体油茶种应是海南岛区域性原生树种,由海南独特的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等生态因子演化形成。其资源分布范围为海南岛18°38′42″N~19°49′53″N,108°51′0″E~110°29′46″E,海拔4.17~1090 m。


尖孢镰刀菌SIX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导致农作物枯萎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因子是病原菌与农作物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对其作用机理解析可为病菌病害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Fo在侵染农作物时,会在其维管束木质部分泌一种蛋白,称为SIX效应蛋白(Secreted In Xylem)。为了研究SIX效应因子在病原菌Fo与寄主植物间的作用方式,分析了SIX效应因子在Fo染色体组上的结构特点,归纳了SIX效应因子鉴别Fo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影响Fo致病性以及影响寄主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指出SIX效应因子不仅对寄主植物有毒力作用,还能与植物发生非亲和互作来影响病原菌的入侵。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IX效应因子在不同方面对植物的作用与影响,也为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和植物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致病性 免疫反应 枯萎病 效应蛋白 SIX效应因子 结构特点 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无毒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