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辽东湾口虾蛄流刺网的渔获选择性研究
《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10—11月在辽东湾以口虾蛄为目标渔获,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50、60mm的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试验,为确定渤海三重型刺网管理的过渡归属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各试验网具的主要渔获种类基本相同,渔获优势种为口虾蛄和花鲈,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各型刺网的口虾蛄相对重要性指数递减,而花鲈相对重要性指数则呈递增趋势。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和三重型刺网间的口虾蛄渔获量差异显著(P=0.04,P=0.66×10-6,P=0.029),口虾蛄渔获尾数占总渔获的比例呈现出按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顺序增长的趋势。相同网目尺寸条件下,未达到可捕标准的口虾蛄渔获尾数呈现出按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顺序递增的趋势,但其所占比例并无明显差别;相同型的刺网,随网目尺寸的增大未达到可捕标准口虾蛄的渔获比例递减。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显示,当网目尺寸大于50mm时,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的口虾蛄渔获优势体长均大于可捕标准,但是三重型刺网的渔获数量明显大于单片型刺网,且在渔业资源损害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因此,在目前渤海的口虾蛄渔业中,单片型刺网难以取代三重型刺网进行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Ⅰ):碰撞型造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运动活跃时期,具有板块运动速度较快、构造格局不稳定、块体之间相互作用复杂多变等特征,造山带演化极其复杂,导致全球早古生代古大陆重建现今仍较模糊。特别是,早古生代末450~400 Ma存在全球性准同时的造山运动,已经出现俯冲增生、碰撞、陆内3种类型的全球尺度造山带。本文侧重论述全球早古生代碰撞类型造山带的特征,总结典型碰撞造山带最新的年代学、变质、变形和岩浆作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早古生代全球碰撞型造山带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泛非造山带和北半球的加里东期造山带,分别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和北方劳俄古陆的初步集结密切相关,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主要体现在大陆块之间的碰撞作用为特征。这些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具有近似的碰撞年龄,大致相同的演化过程。其中,南方大陆主体碰撞完成于540 Ma,而北方大陆主体集结完成于420 Ma,从全球构造意义上可能意味着全球一个420~400 Ma的超大陆初步形成。
关键词: 早古生代 碰撞造山 加里东运动 泛非运动 冈瓦纳大陆 劳俄大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胁迫下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Fc GDH)。Fc GDH基因全长1779 bp,包括1个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61.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54。同源性分析显示,Fc GD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其中,与凡纳滨对虾最为相似,高达98%,其次为中华绒螯蟹,为8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Fc GDH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GDH聚为一支,之后依次为:中华绒螯蟹、黑腹果蝇、埃及按蚊。组织表达分析发现,Fc GDH基因在肌肉、鳃、肝胰腺、胃、肠、淋巴和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Fc GDH基因在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变化显著,在胁迫后期,Fc GDH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Fc GDH基因在氨氮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谷氨酸脱氢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氨氮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酸盐碱度胁迫下瓦式雅罗鱼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不同层面解析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耐高碱的生理机制,本研究对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2个时间段(22 d和60 d)和3个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18 mmol/L、30 mmol/L和50 mmol/L)胁迫下的15种血浆游离氨基酸(PFAAs)含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FAAs总量随着碱度的上升而显著增加,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由必需氨基酸增量为主转向非必需氨基酸增量为主;作为能量代谢的主要底物,非必需氨基酸中的脯氨酸(Pro)和缬氨酸(Val)含量随着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Pro在碱度胁迫组中的含量增幅为对照组的23倍。本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环境胁迫下,提高血浆中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作为能量来源,可能是其适应高碱环境的主要策略之一。同时,初步探讨了发生显著变化的游离氨基酸可能参与的生理过程,为从氨基酸代谢组学角度解析瓦氏雅罗鱼耐高碱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耐盐碱 代谢组学 血浆游离氨基酸 能量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春季南海中沙群岛北部海域的低温高盐水及其形成机制
《热带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2014年3月南海中部调查航次的温盐数据,发现在中沙群岛北部海域存在一显著的低温高盐水团,在表层(5m)低温水体核心仅25℃,比周边测站至少低1℃,高盐核心值达34.11‰,比周边站位至少高0.74‰。该水体影响范围水平上约1个经度×1.5个纬度,垂直深度仅在30m以浅,持续时间约13d。结合地形、卫星高度计和风场数据,揭示该水团的生消过程及动力机制:3月初吕宋冷涡系统脱落出一个强的中尺度冷涡往西传播,遇到陆架区(115?E,18?N附近)发生停滞和形变,其南部边缘则在地形和风场的诱导下,再次脱落出一个小的气旋涡,即观测到的低温高盐水团,并沿3000m等深线向南传播至中沙群岛附近海域。该水团的消失是由于3月29日至4月初东北风转为偏南风,偏南风加速了南部暖水与低温高盐水团的混合变性,并最终使得该水团消亡。
关键词: 中沙群岛 吕宋冷涡 东北季风 低温高盐水 中尺度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素对鲫非特异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大蒜素对鲫Carassius auratus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在鲫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50、500mg/kg的大蒜素,并对鲫进行42 d的养殖试验,其中试验的第1~28天饲喂含大蒜素的试验饲料,第29~42天饲喂不含大蒜素的基础饲料。结果表明:与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相比,添加250 mg/kg剂量的大蒜素能显著提高鲫血清补体C3活力(P<0.05),而添加500 mg/kg剂量的大蒜素则能显著抑制鲫血清补体C3、C4活力(P<0.05),改投不含大蒜素的基础饲料后,该剂量组C4活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250、500 mg/kg剂量的大蒜素能显著提高鲫血清、肝胰脏、肾脏和脾脏中溶菌酶(LZM)活力(P<0.05),改投不含大蒜素的基础饲料的14 d内,250、500 mg/kg剂量组血清LZM活性及500 mg/kg剂量组肾脏和脾脏LZM活性仍有显著升高(P<0.05);添加250 mg/kg剂量的大蒜素能显著提高肝胰脏和脾脏中一氧化氮(NO)含量(P<0.05),添加500 mg/kg大蒜素能显著提高血清和脾脏中NO含量(P<0.05),但该剂量显著抑制肝胰脏NO含量(P<0.05),250、500 mg/kg剂量组肾脏中NO含量在第42天时均显著高于对照水平(P<0.05)。研究表明,鲫基础饲料中大蒜素的适宜添加剂量为25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辅酶Q10对小鼠体内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英文)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2016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辅酶Q10如何调节免疫功能,采用了低、中、高三种剂量辅酶Q10对模型小鼠进行药物处理,检测其是否具有毒性或遗传毒性。采用延迟型超敏反应(DTH)和MTT实验检查淋巴细胞的转化是否发生改变,通过检测抗体生成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来评估小鼠体内的免疫活性。高剂量(0.50 g/kg.bw)辅酶Q10能够明显增加DTH水平,促进抗体生成细胞的增殖和增强红细胞溶血的程度。中、高剂量组能够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但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辅酶Q10不具有毒性或遗传毒性,并且可以明显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罗非鱼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2种养殖模式罗非鱼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鱼菜共生混养模式和纯投料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分别为51种和59种,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醇类、酯类以及烃类物质,总量分别占2种鱼总挥发性成分的70.69%和83.46%。其中鱼菜共生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体风味成分由己醛、庚醛、辛醛、2-辛烯醛、壬醛、2-壬烯醛、癸醛、2,4-壬二烯醛、2-十一烯醛构成,纯投料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体风味成分除上述成分外,还有2-癸烯醛和2,4-癸二烯醛和十二醛。2种养殖模式所得罗非鱼的特征气味都以鱼腥味、哈喇味、青草味和清香味为主,两者的哈喇味强度相似,纯投料混养罗非鱼的鱼腥味比鱼菜共生强,而鱼菜共生混养的青草味、清香味更突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滦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滦河口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相对百分含量最高(46%~61%,平均56%),蒙脱石和绿泥石次之(蒙脱石15%~36%,平均25%;绿泥石8%~14%,平均11%),高岭石含量最低(5%~11%,平均8%),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型;滦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来自滦河的陆源物质,渤海湾环流有可能为研究区带来黄河物质,同时,研究区为辽东湾及渤海北部提供物源供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陕哲罗鲑个体的早期发育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早期发育进行了全过程观察。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川陕哲罗鲑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5个时期。在平均水温10.1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549 h出膜,所需积温为228.31℃·d。初孵仔鱼全长(11.62±0.50)mm,体重(0.0254±0.0016)g,卵黄囊体积(53.82±1.03)mm~3。背鳍原基、臀鳍原基、腹鳍原基、脂鳍原基分别于2d、4d、9d、11d时出现。17 d仔鱼腹腔出现鳔。18 d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20 d仔鱼腹部首次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26 d稚鱼卵黄被完全吸收,完全营外源性营养。52d时各鳍鳍条完全。64 d时体侧横斑纹发育完全。73 d时鳞片遍及全身,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3766D+13.318,(R~2=0.9772,TL为全长,D为日龄),特定生长率为0.030。本研究旨在为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