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养殖模式罗非鱼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郝淑贤 1 ; 叶鸽 1 ; 李来好 1 ; 黄卉 1 ; 魏涯 1 ; 杨贤庆 1 ; 林婉玲 1 ; 袁晓敏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养殖模式;罗非鱼;挥发性物质;主体风味;特征气味

期刊名称: 食品与发酵工业

ISSN: 0253-990X

年卷期: 2016 年 42 卷 06 期

页码: 147-1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2种养殖模式罗非鱼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鱼菜共生混养模式和纯投料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分别为51种和59种,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醇类、酯类以及烃类物质,总量分别占2种鱼总挥发性成分的70.69%和83.46%。其中鱼菜共生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体风味成分由己醛、庚醛、辛醛、2-辛烯醛、壬醛、2-壬烯醛、癸醛、2,4-壬二烯醛、2-十一烯醛构成,纯投料混养模式罗非鱼的主体风味成分除上述成分外,还有2-癸烯醛和2,4-癸二烯醛和十二醛。2种养殖模式所得罗非鱼的特征气味都以鱼腥味、哈喇味、青草味和清香味为主,两者的哈喇味强度相似,纯投料混养罗非鱼的鱼腥味比鱼菜共生强,而鱼菜共生混养的青草味、清香味更突出。

  • 相关文献

[1]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 刘邦辉,方彰胜,丁悦秀,乔宝成,李健鹏,王广军. 2021

[2]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和思考. 杨弘,祝璟琳,单航宇. 2011

[3]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工艺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邢贵鹏,黄卉,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郝淑贤,岑剑伟,林婉玲,林织. 2019

[4]渤海湾条斑紫菜养殖的初步研究. 张雪,王宏,房恩军,高燕,郭彪,刘克奉,徐晓甫,陈卫. 2019

[5]渤海湾条斑紫菜养殖的初步研究(英文). . 2019

[6]野生和养殖大黄鱼(Larimchthys crocea)品质特征与差异性探究. 郭全友,邢晓亮,姜朝军,杨絮. 2019

[7]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 杨蕊,吴开畅,于刚,温为庚,陈旭,赵旺,叶乐. 2019

[8]养殖模式和饵料对养殖大黄鱼体色、质构和营养成分评价的影响. 李松,郭全友,李保国,姜朝军,杨絮,张秀洁,张永杏. 2019

[9]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 2020

[10]南非水产养殖模式及技术推广研究. 王芸,张霖,马晓飞,敬小军. 2020

[11]对虾养殖模式对比及经济效益分析. 徐武杰,文国樑,曹煜成,胡晓娟,徐煜,苏浩昌,虞为. 2020

[12]野生和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品质特征与差异性探究. 郭全友,邢晓亮,姜朝军,杨絮. 2019

[13]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对泥鳅营养品质的影响. 蔡丽君,郭全友,马东林,王海华,杨絮,马本贺,黄海潮,郑尧. 2022

[14]不同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下幼虾生长、体成分和血淋巴生化指标的比较. 徐滨,魏开金,马宝珊,徐进,朱祥云,刘伟. 2021

[15]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张海耿,吴小茜,姜世豪,宋红桥,张贺,於叶兵,张亚雷. 2023

[16]不同鲤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系统中鱼体的生长及水质. 赵志刚,罗亮,王常安,李晋南,王连生,都雪,徐奇友. 2017

[17]不同养殖模式对黑鲷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王裕玉,徐跑,张志伟,张志勇,聂志娟,吴建平,曾海峰,徐钢春. 2020

[18]长三角地区克氏原螯虾的高效养殖模式. 赵朝阳,周鑫,徐增洪. 2008

[19]鱼类品质改良研究进展. 姚茹,刘邦辉,王广军,郁二蒙,王海英. 2012

[20]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模式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李纯厚,魏小岚,王学锋,颉晓勇,胡维安,陆琴燕,刘璐,徐娇娇.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