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淮北地区薄壳山核桃良种波尼引种及栽培要点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波尼是一个早果丰产的薄壳山核桃良种,在江苏地区表现较好。该品种雄先型,单果重7.6~8.1 g,椭圆形,种仁棕黄色至黄白色,核仁重4.4~4.7 g。出仁率58.0%,粗脂肪71.4%,粗蛋白13.4%,脂肪酸中油酸占59.22%、亚油酸占30.03%。波尼雄花早,可作为"马汉""威斯顿"等的授粉树。建园时采取主干疏层形或开心形,控制顶端优势,是波尼早果、丰产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品种特性 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处理对互花米草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5%的NaOH溶液固态处理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的物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水浸提液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5%的NaOH溶液处理48h后,互花米草的木质纤维结构受到破坏,木质素大分子被碎片化,一些含氮的有机物和碳水化合物受到破坏,导致互花米草水浸提液的COD、TN和有机氮含量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333.90%、45.26%和25.83倍.对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不大,但纤维素的结晶区可能发生了一定的重结晶.半纤维素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半纤维素含量大幅降低了27.65%,产生了一些羧基类物质.碱处理后,木质素的包裹作用被去除,互花米草的生物降解性能提高.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碱处理 理化特性 木质纤维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科6种耐盐植物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ST-SSR标记分析了藜科6种耐盐植物的遗传基础和遗传多样性,以期为藜科耐盐植物遗传育种提供快速、可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采用31对藜科海蓬子属和碱蓬属的EST-SSR引物对藜科6种植物进行PCR扩增,其中16对引物得到较好扩增,引物通用率为51.6%,共检测到18个多态性位点,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4个,多态性丰富。进一步采用Nei’s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6种植物可以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也支持上述分组,而且DY529957、DY529903和DY5298853个EST在分组中贡献率最高。经与GenBank中序列相似性比对,前两者分别编码生长素抑制蛋白(Auxin-repressed protein,ARP)和植物防御素(Defensins,Def),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但分属于不同代谢途径;后者则编码未知蛋白。总体而言,16对SSR引物在藜科6种植物间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揭示该6种植物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存在不同耐盐机制提供分子证据。

关键词: 藜科 EST-SSR 遗传多样性 耐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腐病抗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抗茎腐病的遗传特性,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结合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2008、2009两年的茎腐病抗性鉴定数据,对小麦茎腐病抗性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此群体的小麦茎腐病抗性是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E-1-6),主基因间有加性累加效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7.45(2008年)和-6.58(2009年),两个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为11.83(2008年)和10.4(2009年),互作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小麦茎腐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中等偏上,为70.88%(2008年)和71.24%(2009年),多基因遗传率在10%以下。以上结果表明,小麦茎腐病抗性主要是主基因遗传,且遗传率较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把小麦茎腐病抗性转移到农艺性状优异的品种中去,但在育种中应关注抗性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以便选育出优于抗性亲本的材料。

关键词: 小麦 茎腐病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春大豆新品种苏豆8号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豆8号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南方地区春大豆新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我国南方作早熟春大豆栽培。该品种成熟期较早,脂肪含量高,品质优,丰产性、稳产性表现较好,综合性状较优,抗病、抗逆性较强,田间综合抗性好,在我国西南地区如重庆、四川等地也可作秋大豆栽培。

关键词: 大豆 苏豆8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海滩涂盐碱地棉花地膜精播技术规程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江苏省沿海滩涂盐碱地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和示范,研究江苏省沿海滩涂盐碱地棉花地膜精播技术的各个环节,总结沿海滩涂盐碱地棉花地膜精播栽培技术的适用品种、土壤肥力、群体和产量结构、生育进程、生育指标、农艺指标和栽培技术,形成沿海滩涂盐碱地棉花地膜精播技术操作规程。

关键词: 盐碱地 棉花 地膜精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检测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ea pv. oryzea)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危害非常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1-2],而种植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无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PCR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的轻简化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出对褐飞虱成、若虫取食及雌成虫产卵均有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混配剂3种;研发出显著提高稻虱缨小蜂对田间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引诱剂1种。建立了褐飞虱环境友好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并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6省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监测 环境友好 示范推广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刈割方案 饲草产量 饲草品质 体外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20年江苏省海岸线和滩涂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和野外实际调查采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87—2007年近20年江苏省海岸线长度和沿海滩涂资源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7—2007年江苏省滩涂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20年间共增加了7 560.4 hm2;在此期间江苏省海岸线长度总体上减少了7.1 km,但不同时段海岸线长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其中1987—2003年江苏省海岸线长度减少约20.1 km,2003—2007年又增加了13 km。江苏省海岸线长度和滩涂面积的变化主要是江苏省中部沿海淤积型岸段的海岸线变化所引起。

关键词: 海岸线 滩涂面积 遥感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