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浅谈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集体经济 》 2010
摘要:文章以新疆农科院人事制度改革中岗位设置、聘用为例,从改革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科学设岗、竞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等方面介绍了改革的做法、体会,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效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药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种薯后播种的方法,研究比较了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按药剂有效成分18 g/100 kg种薯拌种,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出苗后60 d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物活性和防效较高,卵块孵化率较低,死亡率在61.1%以上,防效达57.3%,孵化率为36%,这有利于降低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出苗后60d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物活性和防效较低,卵块孵化率较高,死亡率在12.5%以下,防效为37.1%,孵化率为64.6%,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效果较差.
关键词: 70%噻虫嗪WS 10%吡虫啉WP 拌种 马铃薯甲虫 生物活性 防效


不同栽植密度下小白杏结果枝和花器官形成规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杏树结果枝及花芽形成规律。【方法】选取不同栽植密度的小白杏树,对其行间两侧主枝上的结果枝类型和花芽的形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下结果枝、花芽和花器官的形成规律。【结果】在5种栽植密度下,结果枝的构成比例不同,但均以花簇状结果枝和短果枝为主,其次为中果枝和长果枝,徒长性果枝最少;花芽在不同类型枝条上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花簇状果枝>短果枝>中果枝>长果枝>徒长性果枝,并以2×4(m)和5×6(m)的花簇状果枝和短果枝的形成量最多,分别为85.12%和83.62%;杏树的花芽越冬存活率从大到小依次为3 m×6 m>2 m×8 m>1.5 m×4 m>2 m×4 m>5 m×6 m。可育花的比率从多到少依次为:5 m×6 m>2 m×4 m>1.5 m×4 m>2 m×8 m>3 m×6 m。【结论】不同栽植密度下小白杏的结果枝和花器官形成有差异。


杂交与诱变相结合提高春小麦育种效果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总结了30多年春小麦杂交与诱变相结合的育种进展。从1974年至今,每年将各杂交组合当代种子均分为两份,一份用60Coγ-射线80Gy辐照,另一份种子不辐照,为单纯杂交材料,两部分材料同步筛选,育成了7个新品种,其中4个成为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研究表明,中低剂量γ-射线辐照春小麦杂种当代干种子,能够扩大杂种后代多数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株高与籽粒饱满度的相关系数有所降低,为选育矮秆兼抗旱的品种提供了可能。本项目育成的新春2号、新春6号等抗旱高产品种,连续20多年在新疆春小麦中种植面积为最大,近年又育成了优质品种新春26号等。认为杂交与诱变相结合,互相补充,可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另外,CIMMYT小麦种质在新疆春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葵杂18号氮、磷肥料试验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索新葵杂18号栽培的最佳施肥配比方案。【方法】新葵杂18号施肥试验设3个处理,采用拉丁方排列设计。种肥以三料磷肥、磷酸二铵等N、P肥为主;苗期、蕾期以尿素、磷酸二铵等N肥。【结果】新葵杂18号最佳施肥方案施肥总量为尿素225~300 kg/hm2,磷酸二铵195 kg/hm2或三料磷肥225 kg/hm2。种肥用三料磷肥75 kg/hm2,或磷酸二铵60~120 kg/hm2,苗期追肥氮、磷配合,蕾期追尿素150 kg/hm2。其籽实产量、产油量最高。【结论】施用N、P化肥能显著提高油葵单位面积籽实和油脂产量;在N、P配合施肥中相对增施P肥油葵籽实增产显著,同时籽实皮壳率也相应提高。


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蔗糖磷酸合酶是植物中控制蔗糖合成过程中催化6-磷酸果糖转化为蔗糖的关键酶。为了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从甜菜中克隆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BvSPS1开放阅读框为3138bp,编码1045个氨基酸。推测BvSPS1氨基酸序列跨膜区域位于第561~593位,与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5.45%和74.59%。利用半定量RT-PCR对BvSPS1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主要在主根及侧根表达,在叶和叶柄中表达较弱,酶活性分析结果与之相同。离体叶片在10%葡萄糖溶液中培养6~12h后,BvSPS1基因表达水平提高,在10%蔗糖中培养相同时间则无变化。


杏麦间作系统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克拉玛依新垦土壤养分现状评价及培肥措施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的1.13×104hm2(17万亩)168块条田进行土壤养分现状调查及评价,提出改良培肥措施。【方法】在新垦区内采集耕层土壤样品,采用《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1]、《新疆土壤分析方法标准》[2]分析土壤中大量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土壤养分现状评价和分级。【结果】大量元素中含量较低的有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占到样本总数的70.70%~89.48%,含量极低的元素有速效氮、速效磷占到样本总数的35.91%~55.24%;微量元素中有效铁含量属较高水平,占到样本总数71.43%,有效铜含量属中等水平,占样本总数的96.43%,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锰含量很低,占总样本数的89.29%~100%,达到稀缺程度。【结论】克拉玛依新垦土壤培肥地力的施肥措施,应遵循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的原则。


喀什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试验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在新疆喀什地区选定标准化设计的日光温室,采用智能环境监测仪连续测量,全天候对温室的小气候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获得冬至日前后的气温、地温、湿度、光照强度的实测数据。根据其变化曲线分析得出:冬至日温室内气温最低为10.7℃,最低地温为12.1℃,平均透光率为78.13%,白天平均湿度73.6%,说明喀什地区日光温室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温室性能满足越冬生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