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噬菌体RAP44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电镜观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噬菌体RAP44对鸭疫里默氏菌的侵染及裂解过程,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噬菌体RAP44头部外廓呈六边形,平均直径约60nm,尾长约210nm,尾宽约8nm。RAP44与宿主菌混合后,5min内即能通过尾丝吸附于鸭疫里默氏菌的中部,开始感染过程;40min后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本研究为噬菌体作为抗生素替代品治疗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的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防崩岗护水土护坡技术应用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防崩岗护水土网草护坡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通过介绍其结构体系特征及其保护水土流失的工作原理,来描述其结构组成,上中下3部分的功能和构造。提出了现阶段绳网护坡结构体系所承受的外部荷载设计计算方法,现阶段应使用的规范标准和护坡绳网的设计。建立了用护坡上桩的抗拔力来平衡体系外部荷载的计算模型,使其与土坡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保证该体系内力与外部荷载的平衡。通过介绍网草护坡设计施工流程,阐述不同坡度护坡的设计施工方法、基本内容和应用范围,提及使用本方法在施工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用经济指标对比来展示该型护坡相对传统做法表现在设计、施工上的3大优势,体现该护坡所具有的明显造价优势、适用性优势和生态优势。


酶解制备玉米肽的工艺优化研究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高效制备玉米肽,对玉米蛋白粉进行超声预处理,以多肽得率为评价指标,从Protamex、Alcalase、Flavourzyme、Protex.7 L、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6种蛋白酶中筛选出Alcalase为最佳水解用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制备玉米肽的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0.0 g/(100 ml)、加酶量2 830 U/g、反应pH9.0、反应温度58.0℃、反应时间3 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玉米酶解产物的多肽得率为(46.61±0.37)%,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 玉米肽 制备 蛋白酶 筛选 响应面分析


中小花型蝴蝶兰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SRAP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3 CSCD
摘要:采用形态学标记与SRAP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31个中小花型蝴蝶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其中SRAP标记中,筛选出的1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0条谱带,其中130条为多态性(85.0%);各种质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6~1.0,平均为0.66。聚类分析表明,形态学标记将其划分为4大类群,SRAP标记将其划分为2大类群,同时SRAP标记聚类结果中发现种质Ph-R317与Ph-R318为同一品系。两种标记聚类结果并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互补的作用。
关键词: 中小花型蝴蝶兰 SRAP 形态学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辣椒疫霉菌产孢培养基及诱导方法筛选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辣椒疫霉菌产孢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通过计算游动孢子数量,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和诱导方法对辣椒疫霉菌产生孢子囊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A培养基最适合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密度为5.68×102/cm2,其次为RA培养基,PDA、BA和LA最不适合孢子囊的产生。采用创伤接种法,将辣椒疫霉菌菌丝体接种于20 d大小的黄瓜果实上,于28℃,24 h光照培养4 d后,黄瓜接种部位可产生病斑,病斑及周围产生密集菌丝,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其产孢量为1.35×104/cm2,而同样接种方法的甜椒果实上所产生的孢子囊数量较少或不产生。不同诱导方法比较显示,日光照射受伤菌丝所产生的孢子囊数量高于菌丝块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CA培养基、创伤接种黄瓜果实和日光照射受伤菌丝适宜辣椒疫霉菌孢子囊的产生。


水库崩塌特殊地优势植物根力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台湾石门水库集水区内地质脆弱且坡度陡峭,2004年"艾利"台风过境后,豪雨冲蚀造成集水区上游800hm2以上的崩塌地。本研究依崩塌地植被调查结果,选取5种优势木本植物进行根系调查,并探讨其对坡面安定功能,另由植株引拔抗力试验与基径、土壤含水量、地上部重等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建立根力推估模式,并相互比较。结果显示:引拔抗力(P)与基径(D)的关系最为显著;根力引拔抗力推估式为,山芙蓉:P=5.10D1.49,九芎:P=2.82D1.96,构树:P=11.75D0.74,山盐菁:P=12.56D1.32,山黄麻:P=8.52D1.18,而在固定基径条件下,试验呈现所需拉拔抵抗力大小依序为:山盐菁>九芎>山芙蓉>山黄麻>构树。显示山盐菁、九芎的根系对边坡稳定所提供的水土保持效果较大。


植物蛋白发酵乳酸菌对模拟胃肠道环境的耐受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通过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研究植物蛋白发酵乳酸菌植物乳杆菌FJAT-7926(Lactobacillus plantarum FJAT-7926)和干酪乳杆菌FJAT-7928(Lactobacillus casei FJAT-7928)在不同pH值人工胃液和不同胆盐浓度人工肠液下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pH3.0的人工胃液对2株菌的存活影响较小。经4h处理后,2株菌的存活数都在1×108cfu·mL-1以上,存活率分别为56.06%和55.65%。pH2.0的人工胃液对2株菌的影响较大,经2h处理后,2株菌的存活数降至1×105cfu·mL-1,4h后,2株菌存活数分别为3.67×102 cfu·mL-1和2.30×103cfu·mL-1。2株菌对不同胆盐浓度的人工肠液均有较好的耐受性。0.1%胆盐浓度的人工肠液对2株菌的存活基本没影响。随着胆盐浓度的升高,2株菌的存活率有所下降,但都与初始菌数维持在同一数量级上。在中高浓度胆盐(0.3%和0.5%)的人工肠液中处理4h后,植物乳杆菌FJAT-7926的存活率在70%以上,干酪乳杆菌FJAT-7928的存活率在40%以上。可见这2株菌均有较强的胃肠道环境耐受力,符合微生态制剂和乳酸菌发酵功能食品菌种耐受肠胃环境的要求,在植物乳酸菌发酵食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蛋白 植物乳杆菌 干酪乳杆菌 人工胃液 人工肠液


‘隆丰黑李’细菌性穿孔病病害调查及杀菌剂对其病原菌毒力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以新品种‘隆丰黑李’闽东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为调查点,观测该病害在果园的发生区位情况,记录发病症状,分析各栽培管理措施及自然环境变化对病害发生产生的影响,并室内筛选了对该病害病原菌具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结果表明:以叶片病斑数及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百分比为依据划分的病情指数等级较为合理;该病在黑李园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平均发病率为26.04%,平均病情指数为9.62,主要危害叶片,亦可危害枝梢和果实;该病的发生与果园方位、果园管理及气侯条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南面果园发病较重。在供测的5种杀菌剂中,6%春雷霉素和72%农用链霉素对该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1.085 5 mg/mL和1.7799 mg/mL;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2%农用链霉素和6%春雷霉素以6∶1和3∶1混配具增效作用,1∶1配比具相加作用,1∶3和1∶6配比具拮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