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枯萎病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9290生物学特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枯萎病植物疫苗工程菌(尖孢镰刀菌非致病性菌株FJAT-9290)为研究对象,以致病性菌株FJAT-282为对照,探索培养时间、碳氮源对2个菌株生长的影响差异,分析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株FJAT-9290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菌株FJAT-9290与致病性菌株FJAT-282在菌丝干重和发酵液的pH值方面无显著差异;而产孢量在第6d时达11.47×106 cfu·mL-1,显著低于菌株FJAT-282的108.33×106 cfu·mL-1;菌株FJAT-9290的还原糖含量较菌株FJAT-282下降得快。碳源的影响表明:淀粉利于菌株FJAT-9290菌丝生长,葡萄糖利于其产孢;木糖不利于菌株FJAT-282菌丝的生长,果糖利于其产孢。氮源的影响表明:有机氮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快,铵盐既不利于菌丝的生长,也不利于产孢。氮源对菌落形态的影响比碳源大。


微生物发酵床不同腐熟程度垫料主要理化特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通过持续采样,分析不同使用时间和不同发酵程度垫料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使用时间垫料各理化性质变化显著。使用5~16个月的垫料,吸水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pH值、含水量、电导率、盐度、有机质和氮磷钾总量不断升高,与使用5个月时差异显著(P<0.05)。垫料有机质的含量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使用5、7、9和16个月垫料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为59.72%、49.34%、44.94%和38.41%,含量变化差异显著。全氮的含量随着垫料发酵的进行逐渐减少,全磷和全钾的含量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


杨梅果实发育期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软丝安海变’杨梅果实为材料,测定分析杨梅果实生长过程果肉和果核中氮、磷、钾、钙、镁、铁和硒等7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幼果期,果肉和果核中氮、磷、钾、钙、镁和铁含量总体较高,后期随着果实发育成熟而下降;在果实生长发育期,果肉中7种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果核,7种营养元素果肉果核平均含量比从低到高分别是磷、镁、氮、硒、铁、钾和钙。在杨梅果实不同生长阶段,7种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在果肉和果核中分别为18.74%~68.19%和25.45%~69.59%。


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福建红壤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的冬季茶株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套种对茶园土壤环境及春茶萌发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冬季套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作有机肥这一茶园套种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对福建少雨、低温的越冬期茶园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保温效果,0~20、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0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9.22%、6.11%,5、10、15、20cm土壤温度在12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0.90、0.77、0.67、0.50℃;保证了幼龄茶树的安全越冬,与清耕茶园相比,春茶萌发期提早了4.3d,春茶产量提高了11.0%。


枯草芽孢杆菌CS16诱导香蕉抗病性相关防御酶系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等5种防御酶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指标,研究枯草芽孢杆菌CS16发酵液及其上清液对香蕉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结果表明:CS16发酵液和上清液处理香蕉苗后,均能诱导香蕉叶片中PPO、POD、SOD、PAL、β-1,3-葡聚糖酶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CS16发酵液处理可诱导香蕉植株防御酶出峰数目多、持续时间长。说明CS16菌株及其胞外代谢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香蕉抗病性,推测CS16菌株诱导香蕉抗病性是其生防机制之一。


双T-DNA反式串联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与验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通过对双T-DNA串联结构的改变,构建2个双T-DNA反式串联的植物表达载体p1300-DMAR-LF-GCMSAGS和p1300-DMAR-LF-GLCMSAGS.经过转化水稻后验证,结果表明:能够获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与顺式串联植物表达载体比较,反式串联的植物表达载体成功地将非连锁共整合的频率分别由47.37%和45.83%提高到了55.81%和51.28%,提高无选择标记基因转基因植株的筛选效率.


泽泻种子带菌检测和药剂消毒处理效果研究
《中国现代中药 》 201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产地泽泻种子的健康度,比较不同杀菌剂对泽泻种子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泽泻种子表面和内部进行带菌检测;通过平皿培养法观察药剂拌种的消毒效果.结果与结论:泽泻种子表面的孢子负荷量为0.3%~3.0%,两产地之间无明显的区别;种子内部带菌率为l%~60%,两产地之间差异显著;种子内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eillius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三种真菌分离频率总和超过9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菌灵对泽泻带菌种子都有一定的消毒效果,达到50%以上.


蛋白酶底物特异性改变对白鲢鱼肉蛋白酶解效率和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比水产品加工蛋白酶及其底物特异性位点突变酶E156S、E156N和E156D对白鲢鱼肉蛋白水解能力及其酶解产物抗氧化性的差异,探讨底物特异性改变对酶的酶解效率和产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突变酶E156D的终水解度最高(15.22%),其次为E156S(13.60%),远高于E156N与原酶的9.37%.原酶和突变酶E156S酶解白鲢鱼肉产物的抗氧化性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3.79%和84.05%.而突变酶E156N酶解白鲢鱼肉产物的抗氧化性为76.6%;E156D酶解白鲢鱼肉产物的抗氧化性最低(50.05%).说明枯草蛋白酶BPN底物特异性相关的156位点突变对蛋白酶水解鲢鱼蛋白能力和产物活性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蛋白酶 底物特异性突变子 鲢鱼蛋白 酶解 抗氧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