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杂交育种研究Ⅰ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杂交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出具有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双孢蘑菇杂交品种,应用双孢蘑菇同核不育株间的杂交育种技术,进行国内外野生菌株间及野生菌株与栽培菌株间的配对杂交。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四孢变种菌株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最大,达92.6%;传统栽培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较小,仅8.7%。单孢分离的同核不育株菌落形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杂交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菌落形态类型变化较多,传统栽培菌株的变化较少。四川野生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与国外野生菌株及国内栽培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间均可杂交,进一步证实四川分离的野生菌株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双孢蘑菇野生种质。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茗科1号香气成分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茗科1号茶树1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标准春梢鲜叶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以蒸青茶样为对照,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对茗科1号茶叶品质和特征香气成分影响较大。茗科1号绿茶板栗香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β-芳樟醇、顺-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脱氢芳樟醇;茗科1号红茶蜜桃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顺-橙花叔醇、橙花醇、顺-己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顺-氧化芳樟醇;茗科1号白茶有兰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β-芳樟醇;茗科1号乌龙茶兰花栀子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顺-橙花叔醇、吲哚、顺-β-罗勒烯和苯乙醇。分析认为,不同工艺加工茗科1号的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虽然不同茶类间香气物质的种类、香型和含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香气成分丰富,且各茶类特征性香气明显,充分体现出该品种的多茶类适制优势。


肉鸭网床平养与地面平养对比试验研究
《中国家禽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樱桃谷肉鸭采用网床平养与地面平养两种饲养方式的对比试验,对肉鸭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对试验期增重、饲料报酬和成活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网床平养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分别比地面平养组多2.08和3.20个百分点(P<0.01);红细胞体积、血清生化指标中总蛋白、CK同功酶、肌酐、钙、氯、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尿酸、二氧化碳、磷、载脂蛋白B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关键词: 樱桃谷肉鸭 网床平养 地面平养 生产性能 生化指标


不同熟期梨品种区域适应性比较试验初报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为调整优化福建梨品种结构,本试验引进国内外不同熟期梨新品种7个,在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区域开展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翠玉’果实经济性状好,早熟优势明显,坐果率高,产量稳,推广应用前景良好;早熟梨‘初夏绿’作为搭配品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其他品种与主栽品种‘翠冠’、‘黄花’相比,综合栽培经济性状均无明显优势,建议慎重发展。


油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从褐变果实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中获得一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全长基因,命名为PsPAL,并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1)PsPAL基因全长2 497bp,开放阅读框为2 154bp,编码718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8kD,理论等电点为6.6。(2)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表明,PsPAL蛋白与蔷薇科甜樱桃PaPAL属于同簇,具有苯丙氨酸解氨酶-组氨酸解氨酶(PAL-HAL)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保守区域。(3)PsPAL在果实发育的前期表达量较高,在花后50d表达量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在成熟果中表达较弱。(4)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响应机械损伤和低温处理后,与对照相比,PsPAL呈明显的上调表达趋势;高温和无氧处理后PsPAL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乙烯处理后,PsPAL呈上调-下调-上调的变化趋势。


杨梅肉柱坏死病病因初步研究
《东南园艺 》 2013
摘要:杨梅肉柱坏死病是杨梅果实生长期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迄今为止,该病害的病因尚不清楚,无法对症防治。基于多年的调查和前人的研究结论,通过嫁接传染试验和病果患部体视解剖镜观察,本研究证明:杨梅肉柱坏死病系杨梅果实瘿蚊为害所致。


优质高产青贮玉米新品种耀青青贮4号引育报告
《农业与技术 》 2013
摘要:耀青青贮4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南宁耀洲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2008年-2009年参加福建省青贮玉米多点试验,它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性强、生物产量平均57594.0 kg.hm-2,适宜福建省青贮玉米产区种植,于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