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型黑番鸭生长曲线及屠宰性能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中型黑番鸭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0、2、4、6、8、10周龄体重和70日龄屠宰性能,并采用Gompertz模型对中型黑番鸭0~10周龄体重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和分析,探究中型黑番鸭生长发育规律及肉用性能。结果显示:中型黑番鸭公、母鸭在4周龄前生长速度基本相同,4周龄后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在6~8周龄达到生长高峰,公鸭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鸭。生长屠宰性能表明公鸭以120日龄为佳,母鸭以70日龄为佳。


茶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近年来茶叶的需求增长迅速,进一步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叶种植、加工环节产生的茶废弃物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由于未能有效利用,不仅造成了茶废弃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增加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负荷。因而,如何把茶产业中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今乃至未来茶产业与环境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产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茶废弃物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以及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途径与成效,以期为有效解决茶产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化废为宝"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闽西北特色甘薯产业带建设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闽西北地区是福建省甘薯的特色产区,以连城红心地瓜干为龙头产业的区域甘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同时,急需寻找出以优质、特色为重点的新的甘薯产业增长点,提升甘薯产业水平。当前,叶菜型甘薯和紫肉色甘薯在闽西北地区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有望形成新的产业带。本文分析叶菜型甘薯和紫肉色甘薯的发展前景与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与推广,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介入等综合措施,打造闽西北叶菜型和紫肉色甘薯产业带。这一产业带的建成将对调整福建省甘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方向做出较大的贡献。


水稻茸毛基因GL6的遗传学分析与精细定位
《科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表面茸毛是水稻形态学特征上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对水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用叶片具有茸毛特征的水稻品种75-1-127,无茸毛水稻品种明恢63,光身稻品种Lemont,9311分别杂交产生F1及F1自交产生的F2群体对水稻茸毛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茸毛性状为一对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应用75-1-127/明恢63的F2隐性分离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和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并通过Mapmaker3.0/MapDraw软件分析,将水稻茸毛基因GL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20491和RM20547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7.2和2.2cM.进一步构建大的F2分离群体并同时挖掘新的SSR标记及插入缺失InDel标记用于茸毛基因GL6的精细定位,将茸毛基因GL6精细定位在插入缺失标记InDel-106和InDel-115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3和0.1cM,结合GeneBank数据库分析,在该精细定位区域内,对应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的物理距离分别为79和116.82kb,分别注释有7个和8个预测基因,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4个柚类品种花粉形态初步观察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以福建省4个柚子品种‘文旦柚’、‘坪山柚’、‘琯溪蜜柚’和‘红肉蜜柚’为试材,通过电镜扫描观察花粉外部形态、纹饰及萌发器官类型,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花粉形状均为圆球形,大小为23.40~25.82μm×26.05~28.00μm;外壁纹饰均为细网状;萌发器官均为孔沟类型。其中‘琯溪蜜柚’和‘红肉蜜柚’花粉形态、纹饰及萌发器官较一致,其外壁纹饰相对简单,网脊平宽光滑,网眼较浅,具4条或5条孔沟(而‘文旦柚’和‘坪山柚’只有4条)。花粉形态的初步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的柚子鉴定及系统分类提供依据。


10%溴氰虫酰胺OF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评价
《农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20~40 g a.i./hm2剂量处理,药后15 d,保叶效果85.80%~90.60%,防虫效果90.55%~94.24%,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的防效相当,比40%毒死蜱乳油600 g a.i./hm2的防效好。[结论]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以20~40 g a.i./hm2剂量处理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生草栽培下果园土壤固碳潜力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园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但目前丘陵区果园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开发、传统粗放式的经营、水土保持技术缺乏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严重。寻求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减少果园水土流失,增加红壤的碳汇功能一直是学术界和生产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福建尤溪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顺坡开垦+清耕、梯台开垦+清耕、梯台开垦+套种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这3种垦殖方式对红壤果园有机C含量的影响,并利用Jenny模型对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经过14年的垦殖,清耕模式导致土壤容重增大,而梯台生草处理土壤容重比开垦前降低了1.8%;生草栽培不但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且生草栽培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比清耕处理提高了13.9%~34.7%,其与清耕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为16.607~25.608 g/kg,并以此估算得到生草栽培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衡值为54.801 t/hm2,其固碳潜力为24.695 1 t/hm2,分别是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处理的4.2倍和1.5倍。因此可以认为生草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碳汇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