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茗科1号香气成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磊 1 ; 杨如兴 1 ; 陈芝芝 1 ; 吴民亿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茶树;茗科1号;茶类;香气成分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13 年 V28 卷 12 期

页码: 1257-1262

摘要: 茗科1号茶树1芽3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标准春梢鲜叶原料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以蒸青茶样为对照,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作对茗科1号茶叶品质和特征香气成分影响较大。茗科1号绿茶板栗香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β-芳樟醇、顺-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脱氢芳樟醇;茗科1号红茶蜜桃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顺-橙花叔醇、橙花醇、顺-己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顺-氧化芳樟醇;茗科1号白茶有兰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β-芳樟醇;茗科1号乌龙茶兰花栀子花香,主要香气成分有顺-橙花叔醇、吲哚、顺-β-罗勒烯和苯乙醇。分析认为,不同工艺加工茗科1号的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虽然不同茶类间香气物质的种类、香型和含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香气成分丰富,且各茶类特征性香气明显,充分体现出该品种的多茶类适制优势。

  • 相关文献

[1]茶树新品系BJGF1-2茶类适制性鉴定及香气成分分析. 游小妹,李鑫磊,陈志辉,林郑和,钟秋生,单睿阳,陈常颂. 2021

[2]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钟秋生,林郑和,张辉,陈志辉,游小妹,单睿阳,陈常颂. 2017

[3]白云特早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分析. 杨如兴,张磊,尤志明,陈芝芝,吴民亿. 2011

[4]茗科1号品种加工红茶工艺概述. 王幼萍,陈志辉. 2012

[5]不同加工技术对茗科1号清香型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张磊,吴志丹,王丽丽,杨军,陈芝芝,王让剑,王定锋. 2013

[6]茶树新品系‘玉翠’茶类适制性鉴定. 陈常颂,钟秋生,游小妹,余文权,林郑和,陈志辉,单睿阳,陈荣冰. 2017

[7]茉莉红茶特征风味成分研究. 刘晓港,陈梅春,朱育菁,张海峰,刘波. 2017

[8]茉莉花茶窨制过程香气形成机制的研究. 陈梅春,张海峰,朱育菁,刘晓港,官敏丹,刘波. 2016

[9]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不同陈化时间普洱茶香气成分. 陈梅春,刘晓港,朱育菁,潘志针,张海峰,刘波. 2016

[10]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 陈林,余文权,张应根,项丽慧,王丽丽,尤志明. 2019

[11]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陈林,林清霞,张应根,陈键,王丽丽,余文权,尤志明. 2018

[12]陈年白茶香气成分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宁芊,韦航,陈美卿,方灵,史梦竹,傅建炜. 2019

[13]低温冷藏对大马士革玫瑰花水香气成分的影响. 李程勋,李爱萍,徐晓俞,郑开斌. 2020

[14]‘春闺’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 钟秋生,李鑫磊,林郑和,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陈常颂. 2021

[15]'春闺'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 钟秋生,李鑫磊,林郑和,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陈常颂. 2021

[16]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茶树花茶香气成分. 陈丽华,吕新,韦航,毛文龙,李玥仁. 2021

[17]SPME-GC/MS联用技术比较分析不同品种蜜柚花的香气成分. 郑云云,黄锐敏,陈美卿,苏德森,傅建炜. 2021

[18]"春闺"绿茶香气成分鉴定分析.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 2021

[19]茉莉花茶香气品质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研究. 陈梅春,林增钦,郑梅霞,王艳娜,陈秀娟,刘波,朱育菁. 2021

[20]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张应根,陈键,宋振硕,项丽慧,余文权,尤志明.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