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测定出侵染抗TMV的TMV—2~a基因株系
《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摘要:从天津番茄分离出来的TMV分离物中选具有代表性的分离物9个通过10个TMV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测定.按其抗原体反应特性,划为5个抗原型,分别接于具有抗TMV基因的GCR系番茄品种,观察症状反应,一个月后调查结果。按Pelham划分株系的方法,分为0、1、1.2和2~a四个林系,前3个株系在我国分别有过报道,而侵染抗TMV的TM-2~a基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天津近郊番茄病毒病类型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摘要:1986年度以13种血清为抗体,应用ELISAN接检测了305份天津近郊番茄抗原标样,检测出:TMV43.28%,CMV33.44%,PVY11.15%.PVX9.18%等9种病毒类型,其中还首次检测出国内在番茄上尚未报道过的番茄黑环病毒


“水围墙”保护效能和增产效果的初步观测
《中国蔬菜 》 1988
摘要:1986年引进美国“水围墙’样品并对其保护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于天津郊区利用水围墙可在3月下旬定植番茄,定植期比露地早熟栽培提早了1个月。3月中旬~4月上旬水围墙内的气温平均值比塑料薄膜小棚(以下简称小棚)低2.2~0.7℃;4月下旬~5月中旬比小棚高0.9~2.2℃。水围墙内气温的最高温度低于小棚而夜间温度高于小棚.水围墙对内部土壤的增温作用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比露地高0.9—1.5℃;比小棚低2.4—7.2℃。在同期定植的情况下(番茄)利用水围墙的早期产量比常规露地栽培增加9倍、比露地覆盖地膜增加6.35倍;但其早熟和增产效果不如小棚。


菜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
《华北农学报 》 1988
摘要:京郊菜豆枯萎病的致病菌,经作者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Qxysporum f.sp.phaseoli).在防治上,我们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2年多点试验,防治效果显著(92.50—94.73%),增产明显(31.26—34.09%).


侵染具Tm-2~a抗性基因番茄品种的烟草花叶病毒新株系测定
《华北农学报 》 1988
摘要:为摸清当地番茄的主要毒原种类及株系,以研究防治对策,我们在1985—1986年从番茄上分离出58份TMV的分离物中,选出代表性分离物9个,并以5个具有抗TMV基因型番茄品种对其侵染力进行了测定.


天津郊区番茄病毒病原类型的生物学初报
《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摘要: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的重要病毒.1985—1986年,在四郊定点定期采集标样1131份.在ELISA检测的基础上,选170份.采用摩擦接种法,在防虫温室内接2—3株心叶烟.在接种枯斑叶和上部系统叶分离各类病毒,结合电镜观察.抗血清鉴定,除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外,还分离到与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


菜豆抗锈育种的抗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1987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引进的162个品种的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苗期接种鉴定,筛选出抗病型品种37个,中抗型21个,中感型60个,感病型44个.抗锈型品种中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且多属于矮生类型,其中少数矮生品种可直接用于生产,其余品种虽园艺性状不佳、但仍可作为蔓生菜豆育种的抗源亲本.抗病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抗锈性受一对基因控制且为显性.F_2代抗与感分离,经x~2测定完全符合3:1比例.本文对抗锈育种目标、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及用纯系小种作基因分析等进行了讨论.


利用单克隆抗体和鉴别寄主测定TMV分离物的比较试验
《植物病理学报 》 1987
摘要:从天津近郊番茄上获得烟草花叶病毒(TMV)分离物58份,从中选出10个代表性的分离物为抗原与10个TMV单克隆抗体开展ELISA间接法试验,并分别接到10个鉴别寄主上,按症状合并归为六类,结果从10个分离物中初步识别出五个抗原型和抗原决定簇.其中四个抗原型和四个症状类别的成员完全相符,一个抗原型的两个


水稻旱种土壤养分问题
《华北农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了水稻旱种土壤养分问题.主要阐明:水稻旱种与淹水种植土壤养分的区别、水稻体内三要素的变化、氮素利用状况以及水稻体内养分运转率的区别等.同时提出,水稻旱种与淹水种稻在氮素营养的来源方面差异较大.淹水种稻应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土壤,而水稻旱种应适当增施一些无机氮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