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那西肽及其在养猪业上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那西肽(nosiheptide)作为一种新型的饲用抗生素,在养猪业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作者论述了那西肽的理化特性、促进动物生长的机理、安全性评价及其在仔猪和育肥猪生产上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磺胺嘧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检测。【方法】用重氮化法将SD偶联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上,合成免疫原BSA-SD和包被原OVA-SD,并用紫外扫描(UV)、SDS-PAGE法进行鉴定。用BSA-SD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法筛选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SD mAb细胞株,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SD mAb,对SDmAb的效价、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BSA-SD人工抗原制备成功,SD与BSA的分子结合比约为10.3∶1;筛选出6B5-E4、6B5-E9、3A5-B4和2H8-G5 4株敏感特异的杂交瘤细胞,其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分别为1∶810、1∶256、1∶512、1∶512,腹水效价分别为1∶(8.6×106)、1∶(2.5×106)、1∶(5×106)和1∶(5×106)。6B5-E4株对SD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54μg/L。SD mAb与磺胺一甲基嘧啶交叉反应率为2.7%,与其他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性。【结论】获得了抗SD效价高、敏感、特异的mAb,可用于SD残留的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碳二亚胺(EDC)法将新霉素(NEO)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合成免疫原BSA-NEO和包被原OVA-NEO,用红外扫描(IR)、SDS-PAGE进行鉴定;用BSA-NEO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选择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分泌NEOmAb细胞株,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NEOmAb;对NEOmAb的效价、亲和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BSA-NEO人工抗原;筛选出1E9、4E8、1G1共3株敏感特异的杂交瘤细胞,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为1∶2.56×103、1∶1.28×103、1∶5.12×103,腹水效价分别为1∶5.12×105、1∶2.56×105、1∶1.02×106,1G1亲和常数(Ka)为3.75×1010(L/mol);1G1株对NEO的IC50为2.57 ng/mL,NEO mAb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二氟沙星等无交叉反应。试验获得了抗NEO高价、敏感、特异的mAb,可用于NEO残留检测的免疫学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郑单25号的选育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自选系郑39为母本,自选系郑3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玉米新杂交种郑单25号(原名郑试254)。在2004-2005年国家东华北玉米区试中,郑单25号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8.83%,在2005年国家东华北玉米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7.78%,在2006年吉林省玉米晚熟组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4.9%。该品种高抗多种病害,抗倒、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早熟,适应性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Q/I关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采用Q/I法研究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3类土壤(土、潮土和红壤),连续15年不施钾(NP)和施钾(NPK)土壤钾素Q/I关系的变化及其参数与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钾土壤K+平衡活度比(AR0)、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吸附钾(-△K0)和专性吸附钾(KX)均较不施钾土壤的高,其中,施钾后AR0和-△K0值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红壤,分别提高13.78和12.17倍;15年连续施用钾肥对红壤钾位缓冲容量(PBC)影响不明显,塿土和潮土长期施钾处理PBC值显著降低(17%~20%)。不施钾土壤K+和Ca2++Mg2+交换自由能(-△G)(13.691~9.33 kJ/mol)高于施钾土壤(12.151~2.81 kJ/mol);土壤钾素Q/I参数与土壤1 mol/L HNO3浸提钾、K+饱和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钾素Q/I参数能科学评价土壤的供钾状况。连续15年施钾肥土壤供钾能力较高,长期不施钾肥土壤钾素亏缺明显,尤其是潮土和红壤易出现缺钾。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分析其在感、抗病单株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芯片结果,结合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定位。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片段在抗病植株、感病植株白粉菌诱导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一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片段,命名为TaGLP5(GenBank登录号为FJ5944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来自禾本科的萌发素蛋白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很可能是新的小麦萌发素蛋白成员。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基因片段定位在小麦的5A染色体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且在接菌后的24h以前抗病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感病株。【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类萌发素蛋白是一个新的成员。该类萌发素蛋白在感、抗植物受白粉菌诱导上调表达,但是表达量、表达时间上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
《种业导刊 》 2009
摘要:自河南省遭受近60年不遇的罕见旱情以来,小麦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抗旱浇麦已成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同时也应注意,由于去冬今春干旱和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