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鼎大白茶’1芽2叶茶青机采适期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茶青机械采摘质量,以1芽2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为采摘标准,在3块不同地点的‘福鼎大白茶’茶园,应用单人采茶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为标准芽叶(1芽2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所占比例在80.0%、70.0%、60.0%时机采,茶青的标准芽叶比例分别为47.4%、25.7%、29.4%,可见标准芽叶所占比例达80.0%时为机采适期。贵州黔北茶区春茶机采标准芽叶的间隔期约12天;夏季第1与2、2与3、3与4次机采间隔期分别为13、21、15天;秋季机采间隔期为17天。春季第1次机采适期为1芽2叶展第3天,夏、秋季第1次机采适期分别为鱼叶展第22天和15天。


猪屎豆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砂纸摩擦种皮,75℃热水、98%浓硫酸和1 g/L KNO3溶液浸种4种处理方法及不同处理时间对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种子进行发芽前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分别在24 h黑暗无光照和12 h黑暗、12 h光照的恒温培养箱中25℃培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萌发指标。结果表明,猪屎豆种子的千粒重为11.11 g、硬实率为85%;种子发芽对光照要求不严,属于光不敏感型种子;采用75℃的热水浸种5 min或砂纸摩擦种皮3~5 min,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100%,促进猪屎豆种子萌发的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 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 种子 萌发特性


补饲微量元素、维生素复合预混料对肉牛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13
摘要:选择妊娠后期杂交母牛105头,按相似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3个组,研究放牧饲养条件下补饲微量元素、维生素复合预混料对提高肉牛繁殖性能及预防产后疾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补饲微量元素、维生素复合预混料可显著缩短母牛产犊后初次发情时间和空怀天数13.40、12.09 d(P<0.01),1个情期受胎率和2个情期受胎率相应提高了12.86%、18.58%,产后瘫痪、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发病率大幅降低,每头牛妊娠需要的输精次数显著减少(P<0.05)。


贵州芒果炭疽病药剂防治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贵州芒果防治炭疽病的药剂筛选、药剂防治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试验,探讨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为贵州芒果推广和生产提供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筛选上,噻霉酮的防治效果较好,甲基硫菌灵的效果次之;在防治炭疽病的最佳浓度筛选上,噻霉酮1 000倍液和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在防治芒果炭疽病的最佳时间筛选上,噻霉酮在叶片萌发时的防治效果较好,甲基硫菌灵在古铜色叶片时的防治效果较好.


黔中地区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黔中地区杂交水稻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关系,给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于2007—2008年在黔中地区通过田间试验对42个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顺序,2007年为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成负相关;2008年为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且千粒重与产量成负相关。2)水稻产量与构成因素的通径系数,2007年以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通径系数为0.889 8,其他因素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结实率;2008年为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筛选防治试验
《养猪 》 2013
摘要:在贵州天柱、花溪、南明、毕节、龙里、福泉等县市一些养殖场和养猪户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病猪进行病理剖检,无菌条件下抽取心血、心包积液和胸腹水,并采集病变明显的肺、肝等病料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出的菌株按常规纸片法采用常用抗生素和中草药方剂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左旋氧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中草药方剂等高敏,抑菌圈直径>15 mm;采用中草药方剂与磺胺二甲嘧啶对某猪场18头45日龄、体重相近、PCR检测阳性病例进行疗效对比试验,中草药方剂组和中草药方剂+磺胺二甲嘧啶组有增强机体抗病力功效;在12个猪场对疑似病例2 334头随机抽样开展PCR检测,对受到副猪嗜血杆菌病阳性感染的猪群使用筛选的药物进行综合防治试验,治愈率达到89.7%。


干旱胁迫对甘薯生理特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干旱胁迫下甘薯的生理变化特性,采用盆栽水分胁迫的方法对2种耐旱特性不同的甘薯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干旱胁迫下,2种甘薯材料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不断降低,叶绿素降解且含量持续减少,而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不断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不同育秧技术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及扩散提供借鉴。[方法]研究了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无纺布水育秧、水育秧5种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结果]水育秧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最多,分别达5.15头/百株、17.17头/百株、117.21个/百株和1.18头/丛、10.08头/丛、21.48个/丛,而其他4种育秧方式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均显著低于水育秧处理。[结论]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和无纺布水育秧都是控制稻水象甲繁殖、传播与危害的重要技术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