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品种面粉色泽相关PPO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61个小麦品种(系)组成原始群体,利用其多态性分子标记信息,通过模拟核心种质抽提的方法精选了100个品种(系),对入选种质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对属于3个亚群100个品种(系)的PPO基因的等位变异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100个小麦品种(系)中Ppo-A1 a、Ppo-A1 b、Ppo-D1 a和Ppo-D1 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3%、57%、72%、28%,为小麦PPO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了基础资料。
生理调节剂劲丰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生理调节剂劲丰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结构的作用,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下喷施劲丰对宁麦17株高、茎秆质量、产量结构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劲丰能显著降低株高(5.08cm)、倒伏率(74.44%)和蛋白质含量(0.59个百分点),显著增加茎秆基2节机械强度(120.94g)、抗倒指数(3.17)和千粒重(1.46g),但对产量的提高未达显著水平。播种密度增加显著提高了株高、成穗数和基节长度,显著降低了基节密度、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但对千粒重、产量和倒伏率的影响不显著。基节密度和强度是影响小麦抗倒性最主要的因素。在适当播种量下使用生理调节剂劲丰可显著提高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池不同水域凤眼莲生长特性及氮磷富集能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滇池草海和外海水域共选择6个试验点,采用围栏设施有控制地种养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初始放养量为3 kg.m-2,每2周监测1次各试验点水质状况、凤眼莲生长特性指标和植株氮磷含量,对比研究滇池不同水域凤眼莲生长特性及氮磷富集能力差异。结果显示,外草海水域水体氮磷浓度较高,凤眼莲生物量增长速率最高,平均为542 g.m-2.d-1,全年累积生物量最大,可达85.37 kg.m-2,植株TN、TP含量(以干质量计,下同)最高,分别为32.9和8.2 g.kg-1。外海白山湾水域水体氮磷浓度相对较低,凤眼莲生物量增长速率较低,平均为150 g.m-2.d-1,全年累积生物量较低,为27.00 kg.m-2,植株TN、TP含量较低,分别为15.0和6.4 g.kg-1。水体pH值、氮磷含量和风浪是影响凤眼莲生长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酸钙胁迫对水培嫁接茄子氮碳同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Ca(NO3)2胁迫下茄子嫁接苗氮碳同化的生理响应以探讨嫁接茄子的耐盐生理机制,以日本引进的设施栽培专用耐盐砧木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用营养液栽培,对80 mmol/LCa(NO3)2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未嫁接苗叶片氮同化和碳同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a(NO3)2胁迫下,茄子嫁接苗株高和生物量积累均显著高于未嫁接苗;茄子嫁接苗和未嫁接苗叶片NO3-和NH4+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而嫁接苗在胁迫后期均显著高于未嫁接苗;嫁接苗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在胁迫9 d后显著高于未嫁接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期间均显著高于未嫁接苗;嫁接苗和未嫁接苗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嫁接苗GS活性在胁迫后期显著高于未嫁接苗;嫁接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而未嫁接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嫁接苗在胁迫期间均显著高于未嫁接苗;嫁接苗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未嫁接苗,而α、β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未嫁接苗。Ca(NO3)2胁迫下,茄子嫁接苗氮同化和碳同化效率较高,胁迫下仍能保持较好的能量储存和生理代谢机制,进而表现出对Ca(NO3)2胁迫有较强适应性。
关键词: 嫁接茄子 Ca(NO3)2胁迫 氮同化 碳同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红粒小麦品种改良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淮南麦区是中国红粒小麦的主产区,可分为软红麦与硬红麦2种类型。为了促进江苏省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带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时期江苏红粒小麦育成品种的性状变化。自1981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红粒小麦品种有53个,随育种进程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产量构成要素中千粒重增加最多,软红麦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硬红麦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强筋麦指标;赤霉病抗性改良较明显,白粉病改良有较好进展。育种技术中,常规育种仍然是品种选育的主体,常规育种中形成了滚动回交、协调选择等一系列育种理论,细胞工程及分子技术已经在江苏省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30年来的品种培育对小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豆仁低温冻藏期叶绿素和色泽降解动力学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低温冻藏期毛豆仁叶绿素降解和色泽变化情况,建立叶绿素和色泽降解动力学模型。应用MATLAB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毛豆仁在-9℃、-18℃和-35℃下冻藏210 d叶绿素和色泽的变化,并探讨叶绿素和总色差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冻藏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pH值的变化较小,对叶绿素和色泽的降解影响不明显;冻藏温度越低,叶绿素和色泽的降解越缓慢。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b降解过程和色度值a*、b*、总色差值TCD变化过程均符合Arrhenius方程,模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9℃、-18℃和-35℃冻藏条件下叶绿素含量、色度值a*、b*和TCD的试验值和预测值拟合较好。试验获得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冻藏期毛豆仁叶绿素含量与色泽的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光周期对绿盲蝽种群增殖的影响,应用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照强度4000 lx),系统研究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在5个光周期L︰D=8︰16,10∶14,12︰12,14︰10和16︰8下的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繁殖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各虫态存活率、产卵前期及产卵量等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最高孵化率(L︰D=10︰14)比最低孵化率(L︰D=16︰8)高25.06个百分点;若虫最高存活率(L︰D=8︰16)比最低存活率(L︰D=16︰8)高25.26个百分点;雌成虫最高平均产卵量(L︰D=12︰12)比最低平均产卵量(L︰D=8︰16)多27.29粒。综合来看,光周期L︰D=12︰12处理下的绿盲蝽种群内禀增长率(rm)最大(0.1093),种群加倍时间(DT)最短(6.3417),表明该光周期处理十分有利于绿盲蝽种群的发育与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