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下栽培密度对向日葵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育种家们将提高向日葵产量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向日葵产量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状,在本研究中通过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和浙江省湖州市2个不同环境下对2个向日葵品种'浙葵1号'和'龙葵杂10号'设计栽培密度试验,调查现蕾期、花期和成熟期向日葵的生物量和产量,探究环境、基因型、栽培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向日葵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对向日葵生物量和产量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栽培密度试验显示在海宁试验基地2个向日葵品种的生物量在现蕾期及成熟期受栽培密度显著影响,在湖州试验基地仅'龙葵杂10号'的生物量在花期存在显著差异.海宁基地'浙葵1号'的90株产量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存在显著差异,除湖州基地的'浙葵1号',2个品种折合亩产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对向日葵生物量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生育时期下的部分生物量性状与产量性状显著相关,并且在现蕾期阶段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最紧密,除9 cm2叶片鲜重外,其他生物量性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基因型、环境与基因型交互在现蕾期、花期以及成熟期均对生物量性状有显著影响,而栽培密度在现蕾期对4个生物量性状有显著影响,而在花期和成熟期只对侧茎鲜重有显著影响.在产量性状方面,环境、栽培密度以及环境与基因型交互、基因型与密度交互对其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发育表现,适当调整栽培密度以达到高产目的.


茶树不同叶位碳氮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及变化特征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的传统稳定同位素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对不同叶位叶片的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氢同位素(δ~2H)和氧同位素(δ18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叶位自上向下递增,叶片中δ13C、δ15N和δ~2H显著贫化,而δ18O呈现相对较弱的贫化,且第2~第5叶位叶片的同位素比值最高(21.0‰~25.0‰),相邻叶位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差异不大。此外,随着采样时间的变化和环境气候影响,前三叶位叶片的δ13C和δ15N总体呈现富集特征,而δ~2H和δ18O出现先贫化后富集的变化特征。本研究结果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茶叶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研究茶叶分馏机制和数据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水产源大肠杆菌耐药可移动遗传元件Ⅱ型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及适应性代价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水产源大肠杆菌耐药可移动遗传元件Ⅱ型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及适应性代价,采集了浙江省市售南美白对虾、牡蛎和大黄鱼样品各200份,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分析其耐药特征和Ⅱ型整合子携带情况.利用竞争试验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携带Ⅱ型整合子的大肠杆菌在无抗环境和抗生素亚抑制浓度下适应性代价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离到的278株大肠杆菌中,有28株多重耐药菌携带Ⅱ型整合子,其结构均含功能缺陷型整合酶,其中27个含典型耐药基因盒dfrA1-sat2-aadA1,1个含非典型基因盒dfrA1-catB2-sat2-aadA1.在无抗LB培养条件下,上述两类Ⅱ型整合子的选择系数S依次为-0.068和-0.117,均小于0,表明携带Ⅱ型整合子的大肠杆菌在无抗环境下存在适应性代价.在抗生素亚抑制浓度(40%MIC和20%MIC)下,两类Ⅱ型整合子的选择系数S均大于0,适应性良好.综上,Ⅱ型整合子在水产源大肠杆菌中已有一定比例,且低浓度抗生素有利于其维持和富集,从而促进其有效应对外界抗生素压力,以及在细菌间传播扩散.


两种红火蚁监测方法应用效果的比较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全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高效精准监测红火蚁在其防控中尤为重要,而诱饵诱集是监测红火蚁的有力措施,相对诱饵的筛选和改进,诱集器方面研究则较为滞后.本文对"透明塑料瓶+火腿肠"(PS)和"新型诱集器+火腿肠"(TS)这两类诱集器的红火蚁诱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下午1:30至3:30时段,PS处理透明塑料瓶在放置5 min之后存在明显的升温效应,伴随着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明显减少,诱集到红火蚁的诱饵比例也下降明显,较TS处理下降了43.6%.而且,TS的投放时间和回收耗时均明显比PS的短;在复杂的荒地生境中,投放的诱集器数量越多,PS的诱集器回收率则越低;当投放的诱集器达到90个时,PS处理回收率为92.34%,而TS处理为98.67%.综合上述分析,诱集方法TS由于诱饵开放、诱集和标示一体、稳定性好等特点在应用效果上较PS有优势,适用面更广,今后还需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并应用于红火蚁的调查监测.


杨梅衰弱病发生测报模型的建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杨梅衰弱病的关键防控技术,掌握杨梅衰弱病发生规律,迫切需要建立对该病的发生测报模型。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浙江省9地各选择一个衰弱病发生较轻的杨梅果园,随机选取病树,进行病情级数调查以及土壤和叶片营养元素、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参数测定。结果发现:杨梅衰弱病的病情指数与病树周围土壤有效硼、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叶片中的锌、钾、锰、硼含量,营养生长的梢长、梢粗、叶长、叶宽,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因子之间具有较显著相关性。选取较容易测量的梢长和叶宽与病情指数进行拟合,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成功建立了杨梅衰弱病的发生测报模型,最终得到杨梅衰弱病的预测预报方程Y=-0.058X1-5.255X2+165.35(R~2=0.64,P=0.02)。随机选择3个果园样本进行准确率检测,得到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均大于90%。该测报模型的建立为杨梅衰弱病的测报及防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杨梅衰弱病 病情指数 土壤理化性质 叶片营养元素 营养生长 果实品质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与政策监管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精准修饰,从而促使基因组序列定向改造的技术.随着近几年CRISPR/Cas9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CRISPR/Cas9的工作原理,分析了CRISPR/Cas9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法.重点阐述了植物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在植物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以及最终致力于基因编辑产品商业化的应用案例.同时还分析了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中国这5个代表性国家/地区的基因编辑监管政策和态度,以期为我国科学监管框架的建立提供参考,促进CRISPR/Cas9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化应用.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 性状改良 局限性 监管政策


基于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NA监测浙江浆蜂(平湖)的遗传多样性变化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和2段线粒体DNA序列,对2012、2015、2019年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地区的浙江浆蜂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为浙江浆蜂的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浆蜂(平湖)全群的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0.6个和3.859 1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67 4和0.685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 1,说明浙江浆蜂(平湖)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年份浙江浆蜂(平湖)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浙江浆蜂(平湖)的遗传多样性较稳定。线粒体DNA分析结果显示,浙江浆蜂(平湖)群体的线粒体单倍型单一化更加明显。结合未来浙江浆蜂(平湖)群体数量可能大量减少的情况,建议加大对浙江浆蜂(平湖)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浙江浆蜂(平湖)资源变化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微流控芯片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饭中的蜡样芽孢杆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米饭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微流控芯片恒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蜡样芽孢杆菌公开的hbl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加入荧光染料SYTO-9,采用微流控芯片通过环介导恒温扩增进行实时荧光读数,并通过24株菌株验证其特异性;分别用阳性质粒和阳性菌株测试其灵敏度、检出限和重复性。结果表明:2株蜡样芽孢杆菌呈阳性,22株非蜡样芽孢杆菌呈阴性;微流控芯片恒温扩增技术检测蜡样芽孢杆菌菌液的灵敏度为170 CFU/mL,检测时间在35 min内;使用合成的蜡样芽孢杆菌阳性质粒样品,其灵敏度为10μL-1,检测时间在15 min内,比传统分离鉴定方法的灵敏度高10倍;人工污染米饭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限为570 CFU/g,并可在45 min内完成结果判定;蜡样芽孢杆菌阳性质粒检测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为2.02%。综上所述,微流控芯片恒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用于米饭类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环介导恒温扩增 蜡样芽孢杆菌 米饭 检测


杨梅中4种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评估及家庭清洗去除效果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杨梅中农药残留风险及去除效果,利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了来自市场流通和生产环节的239个批次杨梅样品中检出率和残留量相对较高的4种农药(2,4-D、咪鲜胺、嘧菌酯和多菌灵)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价了杨梅中4种农药的膳食暴露风险,并分别选择清水冲洗和盐水浸泡2种清洗方式模拟农药残留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菌灵(30%)、嘧菌酯(25%)、咪鲜胺(23%)和2,4-D(1.7%),其残留量范围分别为2,4-D 0.01~0.05 mg/kg、咪鲜胺0.011~1.5 mg/kg、嘧菌酯0.011~1.8 mg/kg和多菌灵0.012~4.3 mg/kg,4种农药的残留中值均为0.01 mg/kg.慢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总膳食慢性风险商(RQc)由高到低分别为咪鲜胺(0.82)、多菌灵(0.57)、2,4-D(0.50)和嘧菌酯(0.011),4种农药通过杨梅膳食摄入的风险商分别为0.09%、0.09%、0.38%和0.59%.急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3种农药的急性风险商(RQa)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菌灵(3.93)、咪鲜胺(1.12)、2,4-D(0.001),其中多菌灵和咪鲜胺急性风险商大于1.农药残留去除试验结果表明,清水冲洗1 min比盐水浸泡20 min对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好,其中,多菌灵、2,4-D、嘧菌酯和咪鲜胺的去除率分别为70.8%、49.9%、47.5%和23.9%,多菌灵的急性风险商由原来的3.93降为1.15,咪鲜胺的急性风险商由1.12降为0.85(风险可接受).


多重耐药的肉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基因组完成图及耐药性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2株分离自宁波某养殖场鸡粪样品中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机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株菌的耐药表型、全自动生长曲线测定仪测定细菌生长动力,用第3代PacBio RSII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ECCHD184和ECCWS199对10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2株菌生长动力影响较小,反映了其多重耐药。ECCHD184含有质粒pTB211 (164 062 bp)和pTB212 (110 417 bp),ECCWS199含有质粒pTB211 (162 163 bp)和pTB212 (159 756 bp)。ECCHD184和ECCWS199的质粒上分别有10个和20个获得性耐药基因,并预测到多个接合转移元件和IS,说明质粒上的耐药基因具有传播扩散的潜力。
关键词: 大肠埃希氏菌 肉鸡粪便 多重耐药 基因组完成图 耐药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