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橡胶木淀粉含量与抗蠹虫性能关系研究
《林产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克服橡胶木易发生蠹虫危害的缺陷,采用不同热处理温度(90、120、150℃和180℃)和不同热处理时间(2、4 h和6 h)对橡胶木进行热处理,利用分光光度计考察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热处理橡胶木中的淀粉含量变化,并分析蠹虫对橡胶木的蛀蚀程度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橡胶木中的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逐渐下降,从12.79%降至1.25%.在橡胶木抗蠹虫试验中,热改性处理后橡胶木的抗蠹虫效果均优于对照材,且橡胶木淀粉含量越低,其抗蠹虫效果越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120℃下处理6 h 为生产热处理橡胶木的优化条件,既能刚好维持橡胶木抗蠹虫的最低要求,也能降低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强度的损失.


海南榴莲产业发展对策
《热带农业工程 》 2024
摘要:榴莲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榴莲在海南引种后长期处于不评不驯状态,2019年以来才开始规模化种植。研究团队经过调研和文献分析发现:海南榴莲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小、榴莲果品优势独特的特点;现阶段海南榴莲产业化发展存在榴莲资源品种积累薄弱、国外产品竞争压力大、果品新鲜性优势变小等问题。最后,针对性提出:海南榴莲产业要设定高档稀缺质优势、围绕“树上熟”特点营销、开发不臭的榴莲品种、以游定产耦合发展、打造智慧农业新表率、建设全产业链集群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海南榴莲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


甘蔗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基因ShTP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triose-phosph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 TPT)是一种磷酸丙糖转运蛋白,在植物碳代谢途径以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蔗糖具有广泛的食用价值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蔗糖占中国产糖量的80%以上,因此实现甘蔗高产高抗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为材料,克隆获得甘蔗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基因ShTPT,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hTPT进行蛋白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预测和蛋白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hTPT基因CDS全长1221 bp,编码40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3.63 kDa,等电点(pI)为9.80,富含丙氨酸、亮氨酸,不稳定系数为42.51,亲水系数为0.583,是一种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ShTPT蛋白不含信号肽并具有9个跨膜结构域;保守结构域预测显示ShTPT含有1个TPT结构域,符合TPT家族特征;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hTPT与高粱SbTPT(XP_002454867.1)、玉米ZmTPT(NP_001105497.1)聚在一起,同源性分别为97.04%和94.13%。进一步对ShTPT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ShTPT定位在叶绿体。甘蔗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hTPT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在根部和茎中的表达量极低。在PEG模拟的干旱胁迫条件下ShTPT的表达量表现出升-降-升的趋势,表明其响应干旱胁迫。该研究结果表明ShTPT是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跨膜转运蛋白,可能参与甘蔗叶片中的原初碳代谢化合物的转运,响应干旱胁迫。本研究初步确定甘蔗ShTPT基因在叶片中碳同化物的转运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蔗 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TPT) 亚细胞定位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文昌滨海贝屑沙土养分特征
《热带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文昌滨海贝屑沙土的基本养分特征,对文昌市主要滨海贝屑沙土区6类植被类型的90块样地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文昌滨海贝屑沙土呈弱碱性,pH为(7.85±0.47);有机质(11.75±4.86)g/kg和碱解氮(70.59±42.64)mg/kg,含量偏低;有效磷[Olsen-P,(44.59±55.46)mg/kg]含量较高,样品间差异较大;速效钾含量为(78.83±72.72)g/kg;林地土壤严重缺磷;耕地土壤,尤其是蔬菜地的磷含量极为丰富。研究结果反映了文昌滨海贝屑沙土的养分现状,可为科学制定区域农作物施肥方案提供参考,同时对土壤磷过量提出预警。


鳄梨采前果实黑褐色病斑病原鉴定及田间药剂防治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圃采前油梨果实表皮黑褐色病斑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果上分离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油梨果实、叶片、茎干等部位致病性测定,并进行40%多菌灵悬浮液和25%嘧菌酯悬浮液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从15个油梨病果分离获得病原菌36株,根据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将36株病原菌划分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两个种,对两个种的代表菌株YLQ5-2和FNYG1进行多基因(ITS、GAPDH、CAL、TUB和ACT)系统发育分析,菌株YLQ5-2和菌株FNYG1分别与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聚为一支。致病性测定发现,刺伤状态下可引起油梨果实产生黑斑,无伤条件下即可导致油梨叶部发病,刺伤也无法使油梨茎干发病,表现出致病组织特异性。在油梨果实膨大期(7—9月)连续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和4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3次防治该病害,防效均超过50%以上,其中,25%嘧菌酯的防效较高,达到87.1%。
关键词: 黑褐色病斑 油梨炭疽病 刺盘孢 致病性 多基因 防效


陆均松和青梅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根系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不同生态位,以海南岛2种热带雨林典型植物陆均松和青梅的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陆均松和青梅根系细菌群落α多样性受到生态位的显著影响,根际和根表分别与根内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α多样性沿根际-根表-根内生层的顺序呈下降趋势。2)根系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生态位存在显著差异,生态位解释了根系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的14.7%,而植物种类解释了11.6%。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前5个门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热酸菌属、norank_f__Xanthobacteraceae、分枝杆菌属及Acidibacter、norank_f__norank_o__Elsterales是根系细菌群落的主要优势菌属。3)功能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的一些功能群在根系不同生态位间存在显著差异,根表菌群富集大量功能群(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等)。4)根系不同生态位细菌群落与不同的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驱动陆均松和青梅细菌结构差异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土壤pH。与树种相比,生态位对根系细菌群落结构有更强的影响,土壤pH、TK分别是影响根系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为促进热带雨林濒危树种陆均松和青梅生长发育及其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氧化石墨烯表面接枝抗菌聚合物的研究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研究了一种制备两性离子聚合物修饰的抗菌氧化石墨烯(GO-PSBMA)的方法。基于氧化石墨烯(GO)表面含有大量的-OH,采用酯化反应制备了具有大量溴引发位点的GO(GO-Br)。使用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SBMA)作为聚合单体,通过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GO-Br表面进行聚合。用聚合物改性的GO对大肠杆菌表现出99.99%的抗菌活性。本研究有效地建立了对氧化石墨烯的新型聚合物改性方法,赋予其优异的抗菌性能。


海南荔枝园土壤磷淋溶研究
《昭通学院学报 》 2024
摘要:选择海南东北部4种不同母质土壤的荔枝园,通过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比较研究了荔枝园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磷淋出量与溶出量、地表径流磷含量等,旨在了解不同荔枝园土壤磷淋溶特性,为荔枝园施肥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园土壤有效磷呈不同程度积累,不同母质荔枝园土壤有效磷积累顺序为:浅海沉积物>滨海沉积物>花岗岩>玄武岩;不同母质荔枝园土壤磷淋出量、溶出量和径流磷浓度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一致;4个荔枝园径流总磷浓度(0.062~0.548 mg/L)均超过0.02mg/L,存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尤其是浅海沉积物和滨海沉积物发育的,有效磷含量高、含砂量大的荔枝园土壤磷淋溶风险极高。


2017-2023年我国糖料甘蔗登记品种的亲本和产量分析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7—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132个糖料甘蔗品种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不同甘蔗亲本的选育效果以及登记品种的产量、宿根性和成熟期情况。结果表明,在调查育成的132个甘蔗登记品种中,亲本使用频率最高的是ROC22,其次是粤糖85-177、ROC25、CP72-1210、粤糖91-976、CP84-1198、粤糖93-159、粤农73-204、桂糖92-66、ROC10和ROC1。亲本来源主要是引进系列和粤糖/崖城系列,分别占比28.30%和26.42%。在产量分布及变化方面,1新2宿平均产量为102 865.7 kg/hm2,产量变幅以90 000.00~104 999.99 kg/hm2与105 000.00~119 999.99 kg/hm2之间的品种最多;与对照相比,1新2宿产量增产幅度在5.00%~9.99%与10%~19.99%之间,分别占比22.90%和29.01%。在育成品种的宿根性方面,宿根蔗产量为新植蔗产量110.00%~130.00%的有8个,为100.00%~110.00%的有28个,说明大多数品种的宿根性挺好。育成品种的成熟期以早熟品种为主,占比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