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抗旱优质高产豌豆新品种MZ-1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4-2002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与监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摘要:1994 - 2 0 0 2年经对 382 2份小麦品种 (系 )材料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 ,冬小麦抗条锈性优于春小麦 ,甘肃品种抗条锈性优于国内其它省区品种。田间抗条锈性监测结果表明 ,我国主要生产品种均表现感病 ,甘肃主要生产品种仅陇鉴 12 7等少数几个品种抗病 ,抗源材料中也仅有中四等少数品种表现抗病 ,结合抗病性鉴定、监测结果及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观察 ,筛选出 2 0余份可供育种利用的抗源材料。同时在针对今后抗条中 31、32号等主要小种类型的抗病育种、抗病性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条锈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条件下单果包膜和戴挫霉浸泡处理对兰州大接杏贮藏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03

摘要:采用 0 .0 1mm厚低密度聚乙稀单果包膜和戴挫霉浸泡处理兰州大接杏 ,在 0℃条件下贮藏 30 d的结果表明 ,单果包膜可明显降低冷藏期间杏果的失重率 ,延缓软化和色泽转黄 ,维持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及较好的食用品质。戴挫霉处理可明显减少杏果贮藏期间的腐烂率。戴挫霉处理后再经个体包膜 ,杏果贮藏性显著提高 ,保鲜期可达 30 d

关键词: 单果包膜 戴挫霉 冷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良辣椒新品种——陇椒系列

中国农村科技 2003

摘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辣椒育种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辣椒系列新品种——陇椒2、3、4、6号等。陇椒2号于2002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综合性状与国内同类品种比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陇椒6号于2000年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王川灌区发展啤酒大麦基地的优势与对策

甘肃科技纵横 2003

摘要:简述了秦王川灌区发展啤酒大麦的优势和前景,并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 秦王川 啤酒大麦 优势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羊业生产现状及甘肃省发展肉羊业的措施

甘肃农业科技 2003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肉羊业发展趋势、现状 ,分析了甘肃省发展肉羊业的优势及制约因素。从加强对肉羊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引进、培育肉用羊品种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广泛利用杂种优势 ,推行商品肉羊杂交化 ;转变养殖方式 ,发展商品肥羔生产 ;立草为业 ,优化草畜产业结构 ;大力推广秸秆加工技术 ;培育龙头企业 ,建好基地 ,示范带动 ,整体推进肉羊业的发展 ;加强肉羊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其推广应用等方面 ,提出了甘肃省发展肉羊业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甘肃 肉羊业 生产现状 发展 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甜油桃新品种92-1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03

摘要:通过对早熟甜油桃新品种 92 - 1在甘肃省主要桃产区多点试栽的结果 ,从园址及砧木的选择、建园方式、合理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预防裂果、越冬保护、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品种丰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早熟甜油桃 92-1 丰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12002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结果

甘肃科技 2003

摘要:2 0 0 1 2 0 0 2年对甘肃省及省外育种单位和有关部门提供的 74 7份小麦品种 (系 )材料进行了包括其中 31、32号在内的 5个我国及甘肃省当前及以前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 ,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 93保 8- 1等 1 84份 ,占送鉴定材料总数的 2 4 .6 3% ,同时对 1 73份品种 (系 )材料在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汪川进行了抗锈性监测 ,筛选出 95 - 1 - 1 5等 1 35份抗病材料。为育种及生产单位及时提供了准确信息 ,促进了抗锈育种进程。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冬春西瓜侧蔓再生栽培技术

西北园艺 2003

摘要:随着节能日光温室设施的完善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西瓜在冬春反季节生产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在反季节西瓜生产多采用9月上旬嫁接育苗元旦春节期间上市的秋冬茬口。由于早春茬西瓜栽培的嫁接育苗在12月~次年1月,常因夜温过低造成嫁接成活率低,且易形成老化苗,加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CSCD

摘要:耕作对黄绵土 (CalcaricCambisols,FAO)、灰褐土 (HaplicGreyxems,FAO)和典型褐灰钙土 (OrthicBrownChernozem)的土壤有机碳 (SOC)动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黄绵土在开垦 5年内 0~ 2 0cm土壤有机碳损失了 77% ,损失速率为 2 .15t·hm-2 ·yr-1,其主要原因为水蚀和耕作侵蚀 .灰褐土在开垦后的 4 2年里耕层土壤的有机碳损失了 70 % ,损失速率为 0 .96~ 1.0 6t·hm-2 ·yr-1,主要为水蚀和有机碳的矿化分解 .196 0以后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 0~ 2 0cm耕层土壤有机碳损失了 11% ,损失速率为 0 .17t·hm-2 ·yr-1.192 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有机碳损失了 4 4 % ,损失速率为 0 .4 5t·hm-2 ·yr-1.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和轮作体制的改善有效地阻止了风蚀的危害 ,并增加了进入土壤系统的有机物的量 .3种土壤轻组有机碳 (LFOC)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相似 :黄绵土和灰褐土在相应的时间内LFOC损失了 73%和 90 % ,192 0年和 196 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LFOC分别损失了 74 %和 70 % .3种土壤间LFOC和HFOC的分配比例不同也可能是造成黄绵土和灰褐土有机碳下降快的原因 .

关键词: 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