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No.30701)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2010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一株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No.30701)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开放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No.30701)发酵物中分离得到9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L-脯-L-缬)二肽(1)、环(D-脯-L-缬)二肽(2)、环(L-脯-L-亮)二肽(3)、环(4-羟基-脯-亮)二肽(4)、环(L-脯-L-异亮)二肽(5)、环(L-脯-L-酪)二肽(6)、环(L-亮-L-缬)二肽(7)、环(D-苯丙-甘)二肽(8)、环(L-苯丙-L-缬)二肽(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海洋放线菌常见的次生代谢产物,但化合物2、8含有天然界中不多见的D型氨基酸,并且化合物2是从链霉菌属放线菌中首次分离得到。
关键词: Streptomyces sp. 海洋放线菌 次生代谢产物 环二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年龄橡胶树胶乳矿质养分的流失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以开割橡胶无性系PR107为材料,研究2a中不同月份8个年龄段(6~28a)的橡胶树干胶中矿质养分N、P、K、Ca、Mg的含量及流失情况,同时分析了树龄及不同季节对橡胶树胶乳养分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不同树龄PR107胶乳中矿质养分含量及流失总量大小顺序为:N>K>P>Mg>Ca。其中,N素平均流失量在15.19(8a)~41.28(22a)g/株/a;P素平均流失量为3.11(6a)~8.90(22a)g/株/a;K素平均流失量为10.09(8a)~28.40(22a)g/株/a;Ca素平均流失量为0.246(8a)~0.720(22a)g/株/a;Mg素平均流失量为1.68(6a)~5.49(22a)g/株/a。(2)季节因素和橡胶树年龄对胶乳矿质养分的流失具有极显著的影响。橡胶树年龄不同,或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胶乳中矿质元素百分含量和干胶产量均不同,最终导致胶乳中矿质元素的流失量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QT的橡胶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以农业部儋州热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为平台,为对橡胶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数据进行管理,开发基于QT的数据库系统软件。论文详细分析了橡胶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内容和系统的特殊功能需求,并对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前台应用程序开发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在集成QT的VC(Visual C++)2005可视化编程环境中,以SQL 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进行开发,建立了橡胶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库系统,并展示了系统的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线虫放线菌DA09202的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的解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南热带植物园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放线菌菌株DA0920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金色链霉菌。菌株DA09202发酵液采用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从中分离得到杀线虫活性化合物A23-1和A46-2。化合物A23-1经光谱和波谱分析(UV、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HSQC)以及文献对照,鉴定为4′,7-二羟基异黄酮,化合物A46-2的结构正在鉴定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省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1号、4号小种的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枯萎病是目前国内和世界很多地区香蕉种植区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采集了海南省不同地区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通过经典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鉴定,此外还优化了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接种巴西香蕉和粉蕉进行致病性检测以及分离菌rDNA-ITS测序结果,明确鉴定出供试的香蕉分离菌株为4号生理小种,粉蕉分离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为了对1号、4号生理小种有更多的了解,本文还对1号、4号小种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影响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pH5时最适合1号、4号生理小种的菌丝生长,适合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9~28℃之间,温度达到37℃时菌丝不能生长,碳源对菌丝的生长影响不大。这些方法和数据可以有利于田间香蕉枯萎病病害的检测和最终确定,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可以为耕作技术的改进和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 1号生理小种 4号生理小种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建立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1)遗传转化体系,并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子进行优化,明确了高效转化的条件为:农杆菌OD600为0.15,AS诱导浓度为150μmol/L,诱导时间为7 h,Focr1-N2孢子浓度为1×106个/mL,潮霉素B筛选的浓度为150μg/mL,诱导培养基pH值为5.5,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48 h为最佳条件。构建了包含1 200个突变体的突变体库,并对1 200个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筛选出致病性丧失突变体20个,致病性显著减弱突变体18个,致病性严重增强突变体53个。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 突变体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生植物海马齿盐胁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盐生植物耐盐基因表达调控,本实验以海水浇灌的海马齿植株为供试材料,构建了盐胁迫下的全长cDNA文库。构建方法如下: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总RNA,SMART法反转录合成cDNA,LD-PCR方法合成双链cDNA。LD-PCR产物经蛋白酶K消化和SfiⅠ酶切后,经CHROMA SPIN+TE-1000分离柱子除去小片段DNA后,回收0.5kb以上的片段,按照适当的比例连接λTripIEX2载体。连接产物利用MaxPlaxTMLambda Packaging Extracts进行体外包装,得到海马齿初级cDNA文库。初始文库的独立克隆数为2.4×106pfu,初级文库滴度大于4.80×106pfu/mL,重组率为93.75%,插入片段为0.5~5kb,扩增文库的滴度为1.21×109pfu/mL,所得文库质量较高。本研究表明该cDNA文库适合于盐生植物海马齿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块根膨大初期淀粉体形态及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电子显微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华南木薯3个品种(SC124、SC8、Arg7)膨大初期的木薯块根淀粉体的大小、形态、分布排列和发育等特性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淀粉主要沉积在木薯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中。木薯块根淀粉体形态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异,主要为球形,常见有椭球体、不规则的半球体、多极球体等形态,但淀粉体大小及空间排列在3个品种间差异显著。SC124淀粉体平均直径最小,淀粉体的变异系数大,淀粉体间空隙较大,呈层状排布;SC8淀粉体大小较为一致,变异系数小,淀粉体排列紧密,呈束状排布;Arg7淀粉体大小及变异系数都较小,淀粉体排列较为疏松,成团状排布。结论:淀粉体的大小、形态、空间排列及增殖方式可能是影响木薯块根淀粉充实程度和品质特性直接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