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原产于中国18个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省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天津、四川和台湾品种的结实率及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和迟钝的冷水反应。云南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而在冷水胁迫下播种至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冷水反应指数较高,表现为迟钝的冷水反应。从总体趋势上看,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除个别省份外,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此外,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粳稻地方品种的聚类结果总体上与各省品种的地理位置及其耐冷性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位置的关系比自然低温下更为密切。
浅谈玉米南繁技术措施
《农业与技术 》 2008
摘要:南繁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环节,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早出科研成果。本文从地块的选择、播种期、整地打垅、施肥、生长管理、合理密植、防病除害等七个方面对南繁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述,以达到南繁工作的良好成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榆树县为例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关键词: 参与性农户评估 农业新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 粮食生产 吉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的演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对茎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 197.80kg.hm-2增加到2005年的2 305.545kg.hm-2,82年来增加了1 107.73kg.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hm-2;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间茎部性状差异显著,植株高度降低,倒伏指数下降,茎直径明显增加,主茎分枝减少,节数增多,节间明显缩短,植株抗倒伏能力随年代的演替明显增强,但株高不宜继续降低,应保持在80cm左右为宜;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倒伏指数、节间长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株高、节数和节间长度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作为选择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因素对北方粳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第14报不同土壤对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北方水稻 》 2008
摘要:经过4a不同土壤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的盆栽试验表明:砂土千粒重高,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过少,产量最低。白浆土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都保持较高水平,产量最高比砂土增产22.5%。草炭土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低于白浆土,比砂土增产16.6%;盐碱土穗粒数虽然多,但有效穗数少,千粒重最低,比砂土增产14.2%。白浆土的出米率最高,垩白最少,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居第2位,所以白浆土是生产优质米最好的土壤。砂土的各项指标除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外,其他指标都居第2位。草炭土的所有指标都居第3位。盐碱土的所有指标都最差,不适合优质米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体壁蛋白水解酶基因BbCDEP的克隆与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玉米螟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中分离到体壁蛋白水解酶基因片段BbCDEP,长度为1760bp,包含有3个内含子区段,分别位于331~405,586~646,1157~1223bp的位置,该基因编码了一个由37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与蛋白数据库中同源蛋白AAL5578.1和AAK70804.1的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8.7%,为研究该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育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肾小管发育不良、Chondrodysplastic矮小症、普鲁氏菌病和CARD15等一些与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回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白20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水稻 》 2008
摘要:长白20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87—12为母本,以通31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需活动积温2 600℃左右,属中早熟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倒伏、耐盐碱、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的白城、松原、辽源、延边、通化、长春及黑龙江和内蒙的部分地区生育期间活动积温在2 600℃左右的稻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