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繁殖季节不同月份对萨福克绵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利用引进的萨福克绵羊为供体,当地绵羊为受体,对7月末至8月中旬(A)、8月中旬至9月初(B)以及9月末至10月中旬(C)的萨福克羊超排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处理A、B和C的只均黄体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A、B和C只均获胚数和只均可用胚数,处理C高于处理B、A,但与处理B差异不显著(P>0.05),与处理A差异显著(P<0.05),处理B高于处理A,但与处理A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A、B和C的可用胚率,处理B和C高于处理A,但都与处理A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繁殖季节 不同月份 萨福克绵羊 超数排卵 胚胎移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及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08 CSCD
摘要:叶绿体遗传转化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转化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外源基因表达效率高,可同时转化及表达多个基因,由于通过母性遗传,因此没有基因沉默现象及位置效应,也不会造成外源DNA的扩散。目前已经有超过四十多个外源基因整合到烟草等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表现出理想的农艺性状或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高水平的生物疫苗。本文对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转化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的方法,以及目前叶绿体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病资源鉴定与评价研究进展
《农业与技术 》 2008
摘要:大豆病害是影响产量的一项重要因素,选育抗病品种是保障大豆高产优质、减免病害损失最有效的措施。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资源丰富,发掘利用抗病大豆品种,进行抗病基因的聚合,进而可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本文对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及大豆胞囊线虫病害资源鉴定与评价进行综述。为大豆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空间变化规律,明确不同耕作方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活动主要集中在0~30cm范围内,30cm以下数量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明显;磷酸酶(酸性、碱性和中性)在播种前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达到极显著相关,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没有表现有规律的相关性;保护性耕作对于培育细菌型土壤、优化土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作条件下苜蓿品比试验及主要性状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本项研究对3个国内苜蓿品种、14个国外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要优越于国外品种,国外苜蓿品种的再生能力则优于国内品种,株高、枝条密度、枝条直径均与产量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