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蜡状芽胞杆菌群三大类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基因组比对一般采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序列比对,本文首次采用单基因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基因排列比对,选取了蜡状芽胞杆菌群中的44个必须基因,在该群中3大类共5个(Bt.97-27,Bc.14579,Bc.10987,Bc.E33L和Ba.Ames Ancestor)全基因组进行横向比对,所有基因在各个基因组中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少有交叉,进一步证明:在蜡状芽胞杆菌群中,特别是在蜡状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和炭疽芽胞杆菌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基因相似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种相似性有利于将来用于在该群中所有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装配中。
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斑翅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ceroplasta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的重要内寄生蜂。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斑翅食蚧蚜小蜂的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斑翅食蚧蚜小蜂幼虫分3龄,完成一个世代需21-26d。卵巢左右成对,各由3条卵巢管组成,为发育成熟型,成虫期补充营养和发育时间对抱卵量的影响不明显。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3s,雄蜂有竞争交配行为,交配对雌蜂产卵有显著刺激作用。产卵行为有寻找、寄主检查、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针拔出等步骤,存在过寄生现象。羽化主要是在08:00-10:00,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对其羽化节律均有影响,温度升高羽化提前,且相对集中;相对湿度在20%-90%范围内,随湿度的升高成虫羽化高蜂延后;而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可使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羽化相对分散。随着温度的升高,雌成蜂的寿命逐渐缩短;补充营养能延长成虫寿命,取食10%蔗糖的寿命最长,清水和无补充营养寿命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叶片挥发性成分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金煌芒和爱文芒2个品种叶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煌芒叶片中检测出26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α-萜品油烯(44.75%);爱文芒检测出23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3-蒈烯(44.16%)。2个品种叶片挥发性成分主要是以单萜类为主,分别达到90.86%和73.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品种对绿额翠尺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在室内温度(26±0.5)℃、湿度RH=(80±5)%及光周期L:D=13:11的条件下研究了5个荔枝品种(丁香、无籽、妃子笑、三月红、风霜)对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aria Inouc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绿额翠尺蛾的世代发育历期以取食丁香最长(26.3d),显著长于三月红、无籽和风霜等几个品种;以取食三月红最短(23.8d),除与丁香有显著差异外,与其余3个荔枝品种无显著差异。世代存活率以丁香最低(55.1%),三月红最高(75.0%);产卵量以三月红最高(552.0粒),丁香最低(318.0粒);其种群增长趋势(I)仍以丁香最慢,三月红最快,三月红约是丁香的2.4倍。以rm作为抗虫性指标,5个荔枝品种对绿额翠尺蛾的抗性强弱顺序为:丁香>妃子笑>无籽>风霜>三月红,说明丁香对绿额翠尺蛾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箬棕种子活力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研究了小箬棕(Corypha minor Jacq.)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种子活力、电导率及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从47%下降到21%,当含水量为25%时(即黑色期)种子活力最高。黑色期是种子发育成熟期,该阶段种子的POD活性最高、电导率最低。黑色期后的种子活力及其它生理功能较大幅度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贡蕉枯萎病生防木霉菌株gz-2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拮抗西贡蕉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gz-2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菌,依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gz-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在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上生长;蔗糖、酵母膏分别为最佳碳氮源;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8~30℃;最适pH5.0~6.0;不同光照条件对该菌产孢影响明显。对西贡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gz-2菌株对西贡蕉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每隔7 d施1次gz-2固体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在伤根接种60 d后,平均防效达到74.4%。
关键词: 西贡蕉 枯萎病 木霉菌株gz-2 生物学特性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对甘露糖和木糖的敏感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蕉低代试管苗茎段薄层切片和香蕉吸芽薄层切片为外植体,分别设计了13个梯度,研究了香蕉在芽的再生和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对正筛选剂D-甘露糖和D-木糖的敏感性,为建立香蕉正筛选系统的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香蕉对D-木糖敏感,在D-木糖与蔗糖比例达到10∶20时,10 d开始显示出毒性,在D-木糖与蔗糖比例达到16∶14时能显著抑制香蕉芽的再生和愈伤组织的生长,当比例达到25∶5时完全抑制香蕉组织的生长,香蕉组织彻底死亡。因此,D-木糖能作为有效筛选剂对香蕉进行目的基因遗传转化;(2)香蕉对D-甘露糖不敏感,不适用于以D-甘露糖为筛选剂的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烯利诱导菠萝[Ananas comosus(L.)Merril]花芽分化过程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以14月龄的无刺卡因品种为试材,研究乙烯利诱导菠萝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及D叶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促进了菠萝植株内源C2H4和ABA的生成,同时降低了GA3、IAA及ZT水平,促成了菠萝花芽分化,但是乙烯利处理并不影响进入小花分化期后C2H4的释放;花芽开始分化后,C2H4和ABA水平下降,GA3、IAA、ZT水平升高,说明高水平的C2H4和ABA及较低水平的GA3、IAA、ZT有利于菠萝的成花,而较高的GA3、IAA、ZT及低水平的C2H4、ABA有利于菠萝小花的分化和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橡胶树品系的光合特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了不同橡胶树品系的光合特性对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升高,所有橡胶树品系的光合速率均有明显增大;PB86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为15.15μmol.m-2s-1、热研88-13为14.95μmol.m-2s-1、RRIM600为14.90μmol.m-2s-1,云研77-4为10.16μmol.m-2s-1,其中PB86、热研88-13、RRIM600最大净光合速率高出云研77-4近50%。对光合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PB86、RRIM600的光能利用率较高,但是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光补偿点较低,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的品系;云研77-4、云研77-2光能利用率较低,但水分利用率相对其他品系较高,别为0.847和0.871,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薇甘菊粗提物在椰心叶甲上的防控潜力
《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害虫综合防治方面的潜力,为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的防控提供参考,测定了薇甘菊提取物对椰心叶甲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极性溶剂对薇甘菊活性物质提取率中,以甲醇和乙醇的提取率最高(甲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石油醚、三氯甲烷、蒸馏水、乙醇的提取率分别为10.54%,7.17%,6.22%,6.28%,8.67%,8.62%和10.36%);薇甘菊甲醇和乙醇提取物均对椰心叶甲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且乙醇提取物对各龄幼虫及成虫的活性均高于甲醇提取物,其中乙醇提取物对椰心叶甲1~5龄幼虫和成虫LC50分别为7.09,7.88,8.93,11.88,13.26和17.46mg/g,而甲醇提取物相应LC50值分别为12.36,14.85,15.89,17.46,19.91和27.81mg/g;两种提取物均能造成椰心叶甲蛹的羽化延迟、成虫畸形、卵孵化时间延迟等情况。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椰心叶甲表现出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100和20mg/mL处理组在处理后的第7天其虫口减退率均达到80%以上。结论:薇甘菊提取物对椰心叶甲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防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