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裸花紫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中草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103份裸花紫珠种质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以SSR扩增条带为基础建立供试材料扩增条带DNA指纹图谱。结果 14对引物共扩增出92个等位基因(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占比39.3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468 2,6对引物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6对具有中度多态性(0.25<PIC<0.5)。平均Nei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 index,H)和Shannon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Ⅰ)分别为1.039 0、0.505 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大类:类群Ⅰ包括2份种质;类群Ⅱ包含101份种质,并分为2个亚类。主坐标分析将材料分为3个类群,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构建的指纹图谱通过引物组合能较好地将种质进行区分。结论 103份裸花紫珠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成功利用14对SSR引物构建裸花紫珠种质DNA指纹图谱,可为裸花紫珠种质鉴定、亲缘关系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裸花紫珠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主坐标分析 DNA指纹图谱


基于WoS的天然橡胶主要国家研究前沿活跃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比较分析天然橡胶主要国家在12个研究前沿的科研表现与创新水平.从农业与植物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三大领域,揭示各国研究前沿进入创新卓越、创新前列和创新行列的位势,以及处于创新追赶和创新空白的状态.结果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研究的主要国家,其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位居全球首位;美国得分约为中国的65%,位居第二;法国、德国、泰国、印度和马来西亚分别排名3~7,法德泰、印马分别在同一个活跃梯级.中国当前在100%研究前沿上已经进入创新卓越位势,美国、法国在绝大多数研究前沿(50.00%以上)处于创新卓越位势.德国、泰国、印度、马来西亚与中国、美国、法国在前沿研究上有较大差距,有16.67%的研究前沿仍处于创新追赶状态.中国在3个学科领域均进入创新卓越位势,均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其他6个国家在不同学科领域上的表现有所差异.在农业与植物科学领域,美国、法国进入创新卓越位势,德国、泰国、马来西亚进入创新前列及行列位置,印度处在创新追赶状态,美国、法国的表现优于德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落后.在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美国、德国进入创新卓越位势,法国、泰国、印度、马来西亚仍处在创新追赶状态,美国、德国表现较好,法国、泰国、印度、马来西亚落后.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美国、法国均有50.00%的研究前沿进入创新卓越位势,泰国、印度、德国和马来西亚分别有30.00%、30.00%、20.00%和10.00%的研究前沿进入创新卓越位势;美国、法国、印度分别有50.00%、50.00%、70.00%的研究前沿进入创新前列及行列位置;德国、泰国、马来西亚分别有60.00%、50.00%和80.00%的前沿进入创新前列及行列位置,但仍分别有20.00%、20.00%和10.00%的前沿仍处在创新追赶状态;6国在该领域表现比较均衡,但美国、法国、印度略优于德国、泰国、马来西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研究前沿 热度指数 影响度 贡献度 活跃度


气候变化背景下橡胶树物候研究进展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广布于热带地区的经济林木,是战略物资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其物候学的研究对胶园生产管理和评估热带地区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物候研究主要服务于苗木繁育、割胶规划和抗逆栽培等生产应用;利用遥感监测植被物候日趋成熟,已广泛应用于橡胶树并成为主流的物候监测方法;橡胶树物候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复杂,其中温度和降水是关键影响因子,同时内因(品系、基因和树龄等)和外因(种植密度、地理位置和农业措施等)也共同影响了其物候.为更好服务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热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未来的橡胶树物候研究应重点关注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重建、物候指标提取算法的普适化和遥感预测模型的精准化.该文系统梳理了橡胶树物候的监测方法、服务价值、时空格局,提出了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页岩气开发地块污染物的种群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页岩气资源气藏结构相对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境影响机理不清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页岩气开发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对页岩气开发地块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极少,远未能形成技术体系。由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个体水平的生态风险评估往往无法全面地反映化学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因此开展种群层面的生态风险评估对提高其风险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通过聚类分析方法了解种群生态风险评估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助文献计量方法较系统地梳理了有关种群层面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的内容,对比分析并筛选可适用于我国典型页岩气开发区域特征污染物的种群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并探讨了其在页岩气开发场景的可用性及不确定性,旨在为我国这类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关键词: 页岩气 特征污染物 生态风险评估 种群模型 文献计量法


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基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下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惠玉甜 3 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 4 种不同种植密度(6.0 万、7.0 万、8.0 万、9.0 万株/hm2,分别标记为A1~A4),副区为 4 种不同割苗处理(3~4 叶龄、5~6 叶龄、7~8 叶龄,分别标记为T1~T3;不割苗为CK),研究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生育周期和灌浆期叶片的SPAD值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茎秆性状、果穗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在A1~A3 种植密度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在A4 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相对下降.在A1~A4 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增加,作用效果为T2>T1>T3;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产量显著增加,以T2 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5~6 叶龄(T2)割苗处理下,A1~A4 种植密度分别增产 13.80%、11.71%、15.49%和 13.24%;且在A3 种植密度下,割苗处理产量提升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种植密度,T1~T3 处理分别增产13.53%、15.49%和 8.98%.[结论]割苗可降低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重心、增加茎粗,同时促进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质量等果穗性状正向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产量,且在 8.0万株/hm2 种植密度下,于 5~6 叶龄进行割苗增产效果最佳.


涂蜡处理对木薯块根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涂蜡处理对木薯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木薯品种‘华南9号’块根为试材,设置在鲜木薯切成约10 cm的根段两端用吗啉脂肪酸盐果蜡(5%)涂蜡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测定木薯块根在常温[(25±1)℃]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呼吸强度、颜色、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涂蜡处理显著降低了木薯常温贮藏期间的失重率(P<0.05),抑制了木薯的呼吸作用,延缓了木薯块根切口色泽L*值和硬度的降低,而对可溶性固形物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涂蜡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薯中5种脂肪酸(十三烷酸、棕榈酸、反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P<0.05),而对十一烷酸和硬脂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另外,涂蜡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木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涂蜡处理可有效保持木薯块根在常温贮藏期间的品质。


水心病菠萝果肉组织石蜡切片显微观察与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心病是一种菠萝果实生理性病害,导致菠萝果肉组织的细胞间隙充满细胞液而呈现出水渍状,严重影响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水心病已困扰菠萝产业发展多年,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讨菠萝水心病的发病机理,本研究以菠萝主栽品种巴厘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菠萝果实水心病发生过程及正常果和水心病果不同组织部位(花托、心皮、果序轴)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菠萝果肉细胞结构与水心病密切相关:正常果实果肉细胞结构完整,细胞间隙明显,维管束形态结构完整,韧皮部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木质部导管排列规则;而水心病果实果肉细胞受挤压变形,细胞壁破裂导致细胞结构不完整,维管束形态结构破坏,韧皮部挤压变形,木质部导管破坏形成一个空腔,随着水心病的发病进程加深,木质部空腔越大.通过对正常果实和水心病果实不同组织部位的形态观察,发现不同组织部位水心病导致的细胞结构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组织部位维管束形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果序轴和花托部位的维管束符合单子叶植物维管束的典型特征,在每个维管束的外围,有厚壁机械组织组成的维管束鞘所包围.而在维管束两端,厚壁细胞更多.维管束鞘的里面为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无束中形成层.而心皮部位的维管束结构则为非典型结构,大多数维管束外围无维管束鞘包围.不同组织部位以果序轴的维管组织最发达,其次是花托,心皮的维管束组织最不发达.此结果揭示了菠萝水心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变化,可为水心病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杧果Fe-S簇装配基因MiISU1的生物学功能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e-S簇装配机制相关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克隆参与杧果线粒体Fe-S簇装配机制的ISU1,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为研究热带果树Fe-S簇装配的分子机制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杧果MiISU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其在转录水平对不同铁素处理的响应情况,创制MiISU1超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并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从二倍体杧果'桂热82'中克隆获得MiISU1,在幼果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在成熟果实、盛开期花朵和新生叶片中,而在新生根和新生韧皮部中的表达量较低;缺铁处理显著抑制了MiISU1在一年生杧果嫁接幼苗根中的表达量,而高铁毒害显著增强了MiISU1在整株幼苗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此外,超表达MiISU1显著促进了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铁素富集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乌头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酶活力,通过增强转基因植株的根系发育进而提升对缺铁胁迫的耐受能力.MiISU1在杧果铁素营养和代谢中发挥作用,其活性受铁素供应水平的调控.
关键词: 杧果 铁代谢 Fe-S簇装配机制 ISU1 缺铁胁迫 转基因拟南芥


高良姜精油提取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中草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优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精油的工艺,分析其化学成分并对其抗氧化与抑菌活性进行评价,为高良姜精油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 以高良姜根茎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精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星点响应面法优化高良姜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高良姜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2、浸泡时间1.1 h、蒸馏时间4.3 h、蒸馏温度226 ℃,在此条件下,高良姜精油提取率为1.07%.从高良姜精油中共检测出44种化学成分,占总精油的99.41%,其主要成分有1,8-桉油精(41.92%)、γ-依兰油烯(13.66%)、(-)-α-萜品醇(7.52%)、α-顺-香柠檬烯(4.29%)和反丁香烯(3.96%).高良姜精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o)分别为(5.84±0.15)mg/mL和(1.31±0.08)mg/mL,其质量浓度在0.5~16.0mg/mL时表现出较强的铁还原能力.高良姜精油对6种供试细菌与3种供试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现为高敏感型;所有受试菌的生长均能被高良姜精油抑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0.78~25.00 mg/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值为3.13~25.00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与黑曲霉无杀菌活性.结论 优化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高良姜精油提取率高,工艺稳定可行,高良姜精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高于文献报道,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与抑菌活性,可将高良姜精油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与抑菌剂进行开发.
关键词: 高良姜 精油 1,8-桉油精 γ-依兰油烯 (-)-α-萜品醇 α-顺-香柠檬烯 反丁香烯 抗氧化 抑菌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