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斑叶螨抗性木薯木质素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质素是作物防御有害生物的重要理化屏障,但其在木薯抗虫性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讨木质素合成途径基因在木薯抗二斑叶螨中的作用,以抗螨木薯品种C1115、缅甸(Myanmar)、SC9和感螨木薯品种SC205、面包(Bread)、BRA900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二斑叶螨取食上述木薯品种不同时间后(0、1、4 d)木质素合成途径基因(PAL、4CL、C4H、HCT、CSE、COMT、CCoAOMT、F5H、CCR、CAD)在不同品种间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与螨害前相比,抗、感螨木薯品种中C4H、HCT、CSE、F5H、CAD的表达量虽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并不是都能够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并且相同螨害时间内,这5个基因的表达量在抗、感木薯品种间整体上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与之相反,PAL、4CL、CCoAOMT、CCR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在抗螨木薯品种中显著提高,在感螨木薯品种中显著降低或无显著差异,并且在相同的螨害时间内,抗螨木薯品种中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感螨木薯品种,尤其以螨害4 d后表达量表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这4个基因表达量的提高与木薯抗螨性显著正相关.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推测,螨害后木质素合成途径基因PAL、4CL、CCoAOMT、CCR表达量的高低可能与木薯品种的抗螨性水平有关.
关键词: 木薯 二斑叶螨 木质素合成途径 基因表达 抗、感螨木薯品种 螨害时间 抗性相关性


草地贪夜蛾对四种重要南繁作物取食与产卵选择及适合度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南繁区草地贪夜蛾在4种重要作物玉米、水稻、花生和辣椒上的取食偏好、产卵选择及适合度.[方法]采用叶碟法和养虫笼产卵法,测定草地贪夜蛾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及成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产卵的卵块数、卵粒数、卵块比和着卵率,并比较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雌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结果]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均对玉米表现出强烈的取食偏好性,但随着龄期增长,对其余3种寄主的取食选择率呈上升趋势,在4种寄主上的取食偏好性整体表现为玉米>水稻>花生>辣椒.草地贪夜蛾雌成虫在4种寄主上的产卵喜好顺序为玉米>花生>辣椒>水稻,在4种寄主上的产卵量分别为玉米(1208.60±34.91)粒、花生(331.40±32.83)粒、辣椒(186.60±20.14)粒、水稻(169.20±27.77)粒,在玉米和花生上第2天产卵量最多,在辣椒和水稻上第3天产卵量最多.此外,草地贪夜蛾幼虫在4种寄主上的发育历期由长到短表现为辣椒>水稻>花生>玉米,在辣椒上不能发育到6龄.在4种寄主上幼虫和蛹的存活率由大到小表现为玉米>花生>水稻>辣椒,在辣椒上发育到4龄时就几乎全部死亡.取食不同寄主的草地贪夜蛾发育到成虫后,其成虫寿命由长到短表现为玉米>花生>水稻,单雌产卵量表现为玉米>水稻>花生.[结论]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水稻和花生3种寄主植物上均能实现种群繁殖,在辣椒无法完成生活史.


源库关系研究现状及在橡胶树排胶机理研究中的展望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源库关系研究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中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价值.随着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源库关系研究近年来整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众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源库关系理论和源库关系调控两方面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糖代谢、激素调控源库关系的机理,分析通过栽培措施协调源库关系提高产量的机理.同时结合热带重要经济作物橡胶树的排胶机理与调控研究进展,论述乙烯利刺激和割胶处理调节源库分配与橡胶树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期推动天然橡胶源库关系理论研究,为排胶调控技术创制提供技术指导.


黄翅绢丝野螟气味受体基因GcaeOR10的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气味受体基因GcaeOR10(GenBank登录号MW701397)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组织表达谱,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其在黄翅绢丝野螟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为1 200 bp,编码39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5.67 kD,等电点为8.65,无信号肽,具有昆虫气味受体家族7个跨膜蛋白(7 transmembrane proteins,7tm-6)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存在26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且N端位于细胞膜内,C端位于细胞膜外。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与桑螟Glyphodes pyloalis的GpylOR17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与松蛀螟Conogethes pinicolalis的CpinOR39、CpinOR36和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CpunOR36亲缘关系较近。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基因在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腹部的表达量次之。表明黄翅绢丝野螟GcaeOR10是典型的气味受体,可能与该虫识别性信息素有关,参与其寻找配偶及交配等行为过程。
关键词: 黄翅绢丝野螟 气味受体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表达谱


西番莲水通道蛋白PePIP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番莲作为新兴的热带果树,在热带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AQP)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研究以西番莲‘台农’(Passiflora edulia Sims)为实验材料,利用西番莲的基因组数据,通过同源克隆法从西番莲中克隆得到了一个水通道蛋白基因PePIP2,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分子式为C1417H2156N360O373S8,预测分子量为30 459.37 Da,等电点为8.84,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上。启动子区域分析显示其含有参与胁迫应答的顺式作用元件。对其进行干旱、高盐、低温、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ePIP2能够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胁迫的诱导表达,其中在土壤含水量为50%,在45℃高温处理4 h和0℃低温处理48 h,其表达量最高。在烟草中进行瞬时表达,在不同时间的干旱胁迫处理下,PePIP2的表达水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该研究结果将为西番莲抗逆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等方面打下基础。
关键词: 西番莲 水通道蛋白 克隆 生物信息学 非生物胁迫 表达


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研究及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健康背景下植物的药用价值日益突出,但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物有效成分产量低,因此根据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的遗传转化机制和毛状根遗传稳定等特点提高次生代谢物产量是有效手段。本研究从毛状根诱导的影响因素和植物毛状根合成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毛状根诱导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基于毛状根体系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旨在为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可以高效合成目标次生代谢物提供参考。


甘蔗分子伴侣ShDnaJ基因克隆及在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甘蔗分子伴侣基因Sh DnaJ,并分析其在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CSMV)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探究ShDnaJ基因在甘蔗应答SCSMV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技术克隆ShDnaJ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再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法分析ShDnaJ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hDnaJ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及在SCSMV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ShDnaJ基因ORF全长1260 bp,编码41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45682.47 Da,理论等电点(pI)为8.78,属于稳定的亲水蛋白,含有DnaJ结构域,属于DnaJ超家族成员,定位于内质网。ShDnaJ蛋白的二级结构由113个α-螺旋、31个β-转角、78个延伸链和197个无规则卷曲组成。ShDnaJ蛋白与高粱SbDnaJ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93%,说明两者亲缘关系最近。ShDnaJ基因在甘蔗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且根和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叶中(P<0.05,下同),但未成熟茎Sh DnaJ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成熟茎;成熟叶ShDnaJ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未成熟叶。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SCSMV胁迫组和对照组(磷酸缓冲液处理)中ShDnaJ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SCSMV接种后不同时间点ShDnaJ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ShDnaJ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且组织的成熟程度会影响其表达水平。SCSMV胁迫下该基因表达上调,推测该基因参与调控甘蔗植株对SCSMV的抗性。
关键词: 甘蔗 分子伴侣DnaJ 基因克隆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CSMV) 表达分析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模糊PID的甘蔗收获机切割器控制系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蔗收获机切割器无法自动控制入土深度,从而影响收获质量的问题,设计一套甘蔗收获机切割器入土深度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角度式仿形机构、入土深度检测系统以及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入土深度的实时调节,通过Simulink阶跃响应以及带随机干扰的阶跃响应仿真,结果显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超调量为4.9%、调节时间为1.535 s,与PID控制算法以及模糊PID控制算法相比均有所改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误差在(-0.5,0.5),误差最小,有效实现了切割器入土深度自动控制。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遗传算法 模糊PID 深度检测 仿形机构 智能农机


巴西橡胶树乳管细胞中与HbMago2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HbMago2在乳管细胞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HbMago2的诱饵载体,从巴西橡胶树乳管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与HbMago2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显示,诱饵载体无自激活性、对酵母菌Y2HGold无毒性;通过文库筛选,获得3个与HbMago2相互作用的蛋白;点对点验证结果表明HbMago2能够与Y14、phox和HMAD在酵母中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中phox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的亚基,NADPH氧化酶能引起ROS,而重金属相关结构域蛋白(HMAD)能清除重金属引起的ROS,推测HbMago2通过蛋白互作协调乳管细胞中ROS的平衡。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bMago2在乳管细胞中的功能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 橡胶树 Mago Nashi 酵母双杂交 蛋白相互作用


我国锈色棕榈象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生物安全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外来入侵种锈色棕榈象是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旨在探讨锈色棕榈象在我国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规律,旨在为今后锈色棕榈象传播蔓延控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基于微卫星技术测定12个锈色棕榈象中国地理种群在9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序列,使用PopGen32、BOTTLENECK、STRUCTURE等软件对锈色棕榈象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2个地理种群中,有9个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s平均值>0.5);瓶颈效应的检测结果显示,除云南蒙自的锈色棕榈象种群在近期遭遇了瓶颈效应以外,其他种群近期均未经历瓶颈效应;广西和江西的锈色棕榈象种群在大多数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其他种群在9个微卫星位点中基本都偏离该平衡; 12个地理种群在9个SSR位点的Fst值大部分都小于0.18,平均值为0.1769,基因流Nem为0.4332~2.1130; Structure和主坐标分析法(PcoA)将12个地理种群划分为3支。【结论】锈色棕榈象种群间主要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部,种群间遗传变异的变化并不明显,大部分种群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新入侵地江西新余和四川崇州的地理种群可能由福建传入。中国锈色棕榈象种群可能存在多个入侵源和入侵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