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锡兰肉桂的杀螨活性及有效成分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室内测定锡兰肉桂提取物对几种害螨的杀螨活性及其作用方式,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表明,锡兰肉桂不同部位乙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其中叶和树皮的提取物活性最高。叶乙醇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皮氏叶螨、比哈小爪螨均有毒杀作用,其24h的LC50值分别为0.885、0.641、1.308g/L;对皮氏叶螨和朱砂叶螨还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LC50分别为0.604、1.167g/L。从叶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活性成分丁香酚和松油烯-4-醇。丁香酚对皮氏叶螨表现出较高的毒杀活性,24h的LC50值为0.243g/L。而松油烯-4-醇则对皮氏叶螨的毒杀作用低于丁香酚,24h的LC50值为0.639g/L。分析认为,丁香酚可能为锡兰肉桂叶中主要的杀螨活性成分之一。
关键词: 锡兰肉桂 杀螨活性 朱砂叶螨 皮氏叶螨 比哈小爪螨 丁香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昆虫知识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南省儋州地区荔枝园中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6与2008—2009年期间,荔枝蝽的产卵高峰期分别为4月与2月,若虫高峰期为3月,成虫高峰期分别为4月及7月;分析表明荔枝蝽各虫态在荔枝园中均为聚集分布,且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树体钾素分布及累积特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个体直接收获法,采果后把9年生荔枝品种妃子笑和黑叶、3年生妃子笑的根、茎、叶3个器官分成16~20个部位和组织,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各个组织的生物量和钾(K)含量,并计算K累积量,以探明荔枝树体内K素分布及累积特点,为K肥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K在不同器官不同部位含量是不同的,K含量在新成熟复叶柄最高,其次为老叶复叶柄、末级侧枝韧皮部,在根颈、主茎木质部、主根含量较低;荔枝枝干和根系K含量基本上是随着其粗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成年树下降幅度比幼年树的大.成年妃子笑荔枝K素累积量在叶片和枝干较多,根系K累积较少.妃子笑成年末级侧枝K素累积量占整株树K素累积量的58.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见血封喉乳汁中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强心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Pers.)Lesch.)乳汁分离得到4个强心苷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毒毛旋花子爪哇糖苷(1)、铃兰毒苷(2)、毒毛旋花子阿洛糖苷(3)和glucostrophanthidin(4)。化合物4为首次从见血封喉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均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5份腰果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利用RAPD技术,对75份国内现有的腰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利用45个随机引物对75份腰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40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294条,多态率达72.24%,表明75份腰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75份国内现有的腰果种质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0.936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841;通过UPGMA法建立了75份腰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聚类图,当D=0.79时,将75份腰果种质划分成16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相同的种质资源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腰果 遗传多样性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15)N标记氮肥研究肥料氮素在橡胶树幼苗叶片中的动态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本文以热研7-33-97芽接橡胶幼苗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相同施氮量情况下,肥料氮素在橡胶树幼苗叶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氮肥品种为15N标记的CO(NH2)2、15N标记(NH4)2SO4、15N标记Ca(NO3)2和15N双标记NH4NO3。结果表明,橡胶树幼苗叶片对四种15N标记氮肥吸收分配势(Ndff值)总体上均随施肥时间的延长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氮肥处理间叶片Ndff值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生长期橡胶树幼苗叶片对肥料氮的征调能力总体上表现为:NH4NO3-15N>Ca(NO3)2-15N>(NH4)2SO4-15N>CO(NH2)2-15N。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Ndff值,发现两者之间总体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毛丹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对红毛丹炭疽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研究培养基、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红毛丹炭疽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PDA、CA和CZ培养基上生长较好,10~35℃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在pH3~11都能生长,pH5~8生长较好,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最佳pH值为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99%时不能萌发;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鼠李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甘露糖和木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无机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僵菌对甘蔗螟虫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4株绿僵菌对甘蔗螟虫3~4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绿僵菌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先接虫后喷施菌剂时,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JF813>HS1>MA4>JF883;先喷施菌剂后接虫时,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MA4>HS1>JF813>JF883。在接种各菌株孢子浓度为1×108个/mL时,菌剂对甘蔗螟虫若虫的致死率高。其中JF813菌株对甘蔗螟虫若虫具有很强的二次侵染能力,HS1菌株在两种处理方式中致病力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