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BTB/POZ域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抑制缩减杂交文库从香蕉中分离获得一个cDNA片段,结合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MaBTB基因,该cDNA的ORF全长1080个碱基。通过Blastx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BTB、苜蓿MtBTB/POZ、拟南芥AtBPM4、葡萄VvBTB、玉米ZmBTB、松树PsBT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分别为86%、85%、84%、84%、86%和87%。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基因与苜蓿MtBTB/POZ和拟南芥AtBPM4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用RT-PCR的方法研究该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盐、乙烯和紫外线处理后其表达量逐渐增强;低温处理和香蕉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处理后该基因表达量开始降低,随后逐渐升高;伤害处理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
关键词: 香蕉 BTB/POZ结构域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培条件下橡胶树幼苗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为了解橡胶树根系分泌物的组成特点,通过水培试验及GC-MS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橡胶树幼苗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橡胶树幼苗根系分泌物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包括烃类、醇类、有机酸类、酯类、酰胺类、醛类及酚类等物质。不同品系的橡胶树根系分泌物组成特点不同,热研7-33-97根系分泌物与PR107的根系分泌物在检出成分上相似程度较高,以酰胺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均为40.51%,其次为有机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23.55%和21.59%。RRIM600根系分泌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为35.78%,其次是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为26.96%。在培养条件下的根系分泌物中发现了十六烯酸、油酸等能活化和固定植物根际潜在养分的有机酸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HbHDT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根据一个已获得的在巴西橡胶树幼态无性系与老态无性系之间差异表达的SSH片段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ACE的方法获得橡胶树编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的cDNA(命名为HbHDT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bHDT1长为1197bp,含有917bp的阅读框,86bp的5'-UTR和196bp的3'-UTR,编码304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与蓖麻、毛果杨、马铃薯、红花苜蓿、大豆、小麦的HDACs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65%、59%、50%、45%、43%和40%。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HbHDT1在巴西橡胶树的花、愈伤组织、胚、叶、芽、胶乳中均有表达。在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HbHDT1表达出现明显的差异,在培养12d的体细胞胚中表达量最低,在培养53d的体细胞胚中表达量最高。茉莉酸和乙烯处理对胶乳中HbHDT1的表达无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转基因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存在遗传背景狭窄、高度杂合化、育种周期长等特点,巴西橡胶树育种进展非常缓慢。转基因技术为拓展其的遗传范围、加速育种进程提供了契机。在过去20年里,橡胶树转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功应用的转化技术包括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受体材料包括花药和内珠被愈伤,育种目标涉及到提高胶乳产量、抗死皮和作为生物反应器等。但同时也存在组培程序不够成熟、转化技术和外植体比较单一、转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最后,对以后转化体系的优化、转基因育种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B215生物学特性及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效果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在室内测定菌株B215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基础上,优化拮抗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在NA培养基上,装液量为50mL/500mL,最适初始pH值为7.0~7.5,初始接菌量为1%,培养温度为28℃,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田间试验。以此培养条件为依据,开展拮抗菌株的盆栽小苗实验,选用正交试验L8(27)设计,得出菌株B215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最佳防效组合为:在小苗定植前,用活菌培养液750mL/株浸根,可以降低小区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进一步试验验证结果显示:盆栽试验B215对Foc的防效为62.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白根病菌生物学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橡胶树白根病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是世界性橡胶树的严重病害。为了能更好的了解、预防和控制橡胶树白根病,对该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及营养环境对橡胶树白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酵母和PDA+橡胶树根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影响不同,以蔗糖、淀粉、麦芽糖、甘露糖和鼠李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氮源对病菌的生长无促进作用。该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55℃下处理10 min,病菌不能生长;pH4~11都可生长,最适pH8~9;黑暗能促进病原菌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脂椰肉中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性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从脱脂椰肉中提取多酚化合物,然后研究该多酚化合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Fe2+的络合能力以及Fe3+的还原能力,并以BHT、没食子酸,VE做为对照。结果表明脱脂椰肉中多酚类物质(DCP)对Fe2+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对DPPH.和.OH有较强的清除能力,DCP也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但其抑制脂质体过氧化作用的能力较弱。这说明脱脂椰肉中多酚有显著的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美冠兰生长发育规律及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对黄花美冠兰[Eulophia flava(Lindl.)Hook.f.]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各时期叶片和新假鳞茎中N、P、K、Ca和Mg元素在干物质中的含量。结果表明:2007年1月26日栽植的黄花美冠兰开花母球,在1个半月后迅速进入花期,花芽生长迅速;新形成的假鳞茎的生长速度较慢,横径和纵径的生长速度几乎一致;6月以后新假鳞茎的生长速度加快,但纵径的生长速度大于横径,10月开始生长速度又变慢,11月末以后几乎停止生长。在整个生长期,新假鳞茎的直径大小变化与干鲜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不同时期的变化幅度不同。总体来说,随着新假鳞茎的不断生长,N、P、K和Ca的含量不断增加,到后期含量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而Mg的含量在6月底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再缓慢上升至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蜜高产园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对菠萝蜜高产园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菠萝蜜高产园0~20 cm土层大量元素速效养分高于临界值,中量元素低于临界值,微量元素除有效B外均高于临界值,部分试验结果偏低。随土层加深,除有效B含量增加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利用变异系数反映受外界环境和养分补充程度影响下土壤养分变化快慢的特征。0~20 cm土层全P,20~40 cm土层速效P,各土层全K、速效K、交换性Mg、有效S、微量元素变异系数较大,含量变幅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蝗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蝗虫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可用以监测其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而有利于研究其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有效预防蝗灾发生和治理蝗害。对海南岛10种易成灾蝗虫10种酶13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①10种蝗虫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不高(A=1.5~2.0,P=38.5%~61.5%,Ho=0.005~0.070),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体缺乏现象。②生存于热带岛屿海南的蝗虫种类,可能因其与岛外蝗虫种群存在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基因交流,也可能因其地处热带,丰富的食料、无滞育、无越冬、田间频繁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等导致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致使其进化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相符。③Est、Mdh-1、Me、Pgi和Pgm在10种蝗虫中均具多态性,等位基因数目变化较大,说明其进化速率快,可通过检测其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监测种群的动态变化,研究其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亦可监测其抗药性状况,进而为蝗灾防治提供参考,以降低用药量,提高防治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