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差异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探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选用福鼎大白茶4月中下旬的1芽2叶至1芽3叶鲜叶为原料,分别按照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加工工艺加工,并利用化学检测方法对所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利用感官审评法对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感官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 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烘青绿茶(P<0.05),分别比烘青绿茶高6.40%和7.53%,咖啡碱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儿茶素总量分别为170.38 mg/g和147.83 mg/g,炒青绿茶比烘青绿茶显著高15.25%(P<0.05);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简单儿茶素含量分别为54.84 mg/g和60.28 mg/g,烘青绿茶比炒青绿茶显著高9.92%(P<0.05);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15.54 mg/g和87.55 mg/g,炒青绿茶比烘青绿茶显著高31.97%(P<0.05)。炒青绿茶呈鲜、甜味的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组分总量的比值为83.34%,低于烘青绿茶的83.85%,呈苦味的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组分总量的比值为14.49%,高于烘青绿茶的13.12%。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感官审评总分分别为85.70分和86.70分,烘青绿茶显著高于炒青绿茶(P<0.05)。结论 烘青绿茶的儿茶素组分含量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相较于炒青绿茶更加协调,进一步影响了烘青绿茶的感官品质优于炒青绿茶,为贵州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红肉火龙果液泡转化酶基因HpVIN1的克隆、表达和酶活性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液泡转化酶(vacuolar invertase,VIN)不可逆地分解蔗糖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是可溶性糖代谢的关键酶,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和抵御逆境。为探讨VIN基因在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polyrhizus)可溶性糖代谢中的生理功能,从果实中克隆HpVIN1基因,开展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基因表达、亚细胞定位、酵母生长互补分析和蔗糖分解活性检测。基于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获得HpVIN1基因,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1935 bp,编码64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pVIN1含有转化酶催化蔗糖分解的关键结构域,且在N端含有液泡定位的相关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pVIN1与猕猴桃、枇杷、苹果和葡萄的VIN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HpVIN1在茎和果实转色期(花后20~25 d)的表达量较高,果实成熟期(花后30 d)表达微弱。HpVIN1融合绿色荧光蛋白在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瞬时表达表明HpVIN1定位于液泡膜和液泡。HpVIN1在蔗糖利用缺陷的酵母株系过表达,恢复酵母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生长,证明HpVIN1具有蔗糖分解活性。酵母总蛋白的离体催化实验表明,HpVIN1分解蔗糖产生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分解活性在pH4.0时最大,并随pH的升高快速降低。研究结果表明,位于液泡内的HpVIN1具有分解蔗糖产生葡萄糖和果糖的酶活性,参与红肉火龙果茎和果实转色期的可溶性糖代谢。
关键词: 火龙果 液泡转化酶基因 蔗糖分解 亚细胞定位 酵母表达


外源褪黑素对芥菜抽薹开花的生理效应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东南园艺 》 2024
摘要:[目的]筛选延迟芥菜抽薹开花的外源褪黑素处理浓度,揭示其生理效应,解析褪黑素调节抽薹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为芥菜抑制抽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芥菜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喷施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测定植株抽薹开花时间和不同时期生理指标,定量PCR分析抽薹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0.02、0.2、0.5、1和2 mM)喷施芥菜,其中2 mM褪黑素可延迟抽薹23 d,抽薹时间显著晚于对照(81.25 d).褪黑素处理后,在芥菜生育时期为49 d、59 d未抽薹期以及109 d和114 d抽薹期植株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可分别比对照增加25.56%、26.51%和24.03%.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在104 d和114 d抽薹期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在抽薹期显著降低.褪黑素处理后,芥菜生育时期为39 d、109 d和 114 d植株中SOC1、AGL24和PAT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AT15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PAT24基因表达在生育时期为49 d和59 d未抽薹期显著增加,在抽薹期又显著降低.[结论]高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显著延迟芥菜抽薹,增加未抽薹和抽薹植株中POD、S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褪黑素对SOC1、AGL24、PAT2、PAT15和PAT24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影响.


百香果黄酮类物质含量及发育变化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台农1号”百香果为试材,研究了其果汁黄酮类物质组分、含量及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果汁中共检测到42种黄酮类物质,金丝桃苷、夏佛塔苷、异荭草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堪非醇3-新橙皮糖苷是果汁中的5种主要黄酮类物质,花后30 d为各黄酮种类和含量富集最高的时期,后随果实发育下降,花后50~60 d黄酮含量略有回升。综上所述,百香果花后30 d黄酮含量最高且组分丰富,但鉴于此时是果实发育前期,果汁量少且酸含量高,仅推荐作为天然抗氧化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用途,而鲜食宜在花后60 d,即果实完全成熟后效果最佳。


贵州岩溶地区土壤-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alvata)系统Cd迁移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岩溶区土壤-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alvata)系统中重金属Cd的迁移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红托竹荪种植区土壤和红托竹荪样品,分析了土壤中Cd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红托竹荪中Cd含量及富集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土壤中Cd迁移累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托竹荪种植区土壤总Cd含量为0.24~4.23 mg·kg-1,平均值为0.96 mg·kg-1,是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3.2倍,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1.45倍。土壤Cd形态以可还原态为主,其含量占比为20.87%~63.81%,平均值为41.64%,Cd各形态占比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红托竹荪中Cd含量为0.07~0.39 mg·kg-1(以鲜样计),平均值为0.18 mg·kg-1,低于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值(0.20 mg·kg-1)。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50~21.91和0.31~8.89。红托竹荪种植区土壤pH值与弱酸可溶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435,P<0.05,n=26),与可还原态Cd含量(r=0.469,P<0.05)、土壤总Cd含量(r=0.392,P<0.05)呈显著正相关。红托竹荪中Cd含量(r=-0.670,P<0.01)、Cd的富集系数(r=-0.724,P<0.01)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K、Ca、Fe、Cu含量是红托竹荪富集Cd的主要影响因素。


朝天椒新品种金香辣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金香辣1号是以雄性不育系单身理想A为母本,以自交系Y20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朝天椒三系杂交种。中熟,全生育期173 d(天)左右;平均株高71 cm,开展度64 cm;果实指形,单生向上,老熟果鲜红色,果面光滑,光泽度好,果实大小均匀,平均果长5.9 cm,横径0.8 cm,单果质量3.5 g;VC含量1 405.7 mg·kg-1,辣椒素含量1 430.0 mg·kg-1。平均单株结果数182个,每667 m~2鲜椒产量1 690 kg左右,干椒产量400 kg左右,高抗疫病,中抗炭疽病,适宜贵州地区露地栽培。


喀斯特地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生产性能、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土壤肥沃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种植6个玉米品种(‘曲辰11号’、‘筑青1号’、‘金玉908’、‘金玉818’、‘禾玉9566’和‘黔青446’)。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最高为‘金玉818’,达60.22 t·hm-2;各参试品种的风干物质含量均在35%~44.5%,穗比重均高于茎比重和叶比重,穗位高表现趋势与株高较为一致,株高最高的是‘筑青1号’(325.44 cm),其次为‘金玉908’(291.38 cm)和‘金玉818’(290.57 cm);营养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金玉818’、‘禾玉9566’和‘金玉908’在CP含量以及ADF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金玉818’>‘筑青1号’>‘禾玉9566’>‘黔青446’>‘金玉908’>‘曲辰11号’。综合评价发现,‘金玉818’产量最高、农艺性状优异、营养品质较高,最适宜在喀斯特地区作为青贮玉米推广种植。
关键词: 青贮玉米 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 生产性能 营养价值 灰色关联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