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及新品种'贵芨2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芨2号’来源于贵州省安龙县周边山区野生白及种群,经过系统选育而成。株高60~70 cm,叶狭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白色带紫红色,块茎具2~3个爪状分枝。生育期570~730 d,栽种2年后可采收,2年生块茎鲜品平均产量62.70 kg·hm-2。功能成分含量高,指标性成分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C34H46O17)含量为5.9%。适宜贵州省的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遵义市全年种植。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研究
《保鲜与加工 》 2024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预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定量模型。对5个品种138份新鲜红辣椒进行光谱采集,并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别与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检测值进行关联。结果表明,水分含量检验集、校正集、预测集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8 5、0.988 6、0.928 5,残留预测偏差(RPD)都在2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性和准确度高;辣椒素含量模型相关系数r均大于0.8,RPD均大于2,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高。说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模型快速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方法可行。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新鲜红辣椒 水分含量 辣椒素含量 快速检测


不同澳洲坚果品种果实矿质营养特性的综合评价
《经济林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澳洲坚果果实不同部位的矿质营养特性,为澳洲坚果果实营养调控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3个澳洲坚果品种为试材,果皮、果壳、果仁中N、P、K、Ca、Mg、Fe、Mn、Cu、Zn、B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采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澳洲坚果品种果仁矿质元素含量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品种及果实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果皮中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K,其次是N,含量最低的是微量元素B;果壳中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N,其次是Ca和K,含量最低的是微量元素B;果仁中大、中量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N,其次是K、P、Mg、Ca。通过对果仁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个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指标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672%;矿质元素含量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高的是HAES344,其次是NY3,最低的是NY12。通过聚类,可将13个品种分为3类。【结论】不同品种和果实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存在较大差异,N、Ca对果实矿质营养品质影响较大,Mn、Cu、Zn、B是重要的微量元素。果皮和果壳中含有丰富的大、中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开展果皮和果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湄潭县茶园土壤主要养分变化特征浅析
《茶叶 》 2024
摘要:掌握茶园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特征,是茶园科学精准施肥及土壤改良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湄潭县8个乡镇18个茶园为对象,通过检测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中微量元素Mg、Ca、Cu、Fe、Mn、Zn、Al等含量,分析茶园土壤主要养分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中,湄潭茶园土壤夏秋季主要养分含量下降明显,尤其是碱解氮含量;不同年际中(2009年到2022年),茶园土壤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为强酸性,氮、磷、钾含量及微量元素Fe、Mn、Al含量显著增加,Mg、Ca、Cu含量显著降低,且Mg、Ca元素含量严重不足,Zn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综上,湄潭县茶园土壤主要养分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生产上需结合茶园土壤变化特征,适当控制氮肥投入的同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注重增施有机肥及中性或碱性肥料,从而改善茶园土壤环境,保障茶叶持续优质高产。


非洲菊应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尖孢镰刀菌胁迫下非洲菊根系基因表达的变化,挖掘非洲菊根系抗病菌胁迫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等分子机制,为非洲菊根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健康非洲菊根系和被尖孢镰刀菌侵染96 h感病的非洲菊根系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从尖孢镰刀菌侵染非洲菊根系获得10 218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273个,下调基因2945个。有3401个DEGs隶属于72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数量最多的转录因子为MYB和AP2/EFR家族,其次为C2H2、bHLH、NAC和C3H等家族。GO富集结果显示,DEGs共注释到53个功能组,其中氧化还原过程、胞质溶胶、细胞分裂位点、膜组成成分、金属离子结合等的DEGs较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DEGs显著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物合成途径。3条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多数DEGs上调。光合作用途径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中多数DEGs表现下调。在α-亚麻酸代谢途径中,共有49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其中4个脂氧合酶(LOX2S)基因和2个氢过氧化物脱水酶(AOS)基因均下调表达。【结论】MYB、AP2/EFR、C2H2、bHLH、NAC和C3H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以及调控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等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参与响应非洲菊抗根腐病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贵州农业干旱指数时空演化协同可视分析
《农业大数据学报 》 2024
摘要:对于当下强烈的农业干旱监测需求,一套可靠、高效的时空变化监测及评估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基于1990-2022年的土壤湿度网格数据,选取经典的农业干旱指数SMCI(Soil Moisture Condition Index)和SSI(Standardized Soil Moisture Index),设计了一套多视图协同、交互式的可视化分析方案,为多维的干旱数据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易于感知的新视角。结果表明:1)通过对贵州省干旱在年、季、月不同时间尺度下干旱的强度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详细把握了贵州省这32年间的干旱时空变化,证明了本研究在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上的有效性;2)通过对SMCI和SSI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效果进行比较,评估了不同监测手段的干旱分析优势,证明了本研究可以用于干旱指数的比较。在当前的农业干旱监测中,协同可视化的分析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效果。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斛生物学特征调查及资源评价
《生物资源 》 2024
摘要:为促进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斛资源开发利用,对引种栽培的27种石斛资源开展适应性和生物学特性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对石斛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引种栽培的27种石斛资源中有22种石斛在黔西南喀斯特地区适应性较强;27种石斛在物候期、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尤其在株型、茎干、花型、花量、唇瓣等方面差异明显;以石斛资源开发利用为原则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采用AHP法对27种石斛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21种适应性较强、经济价值较高、适宜开发利用的优良石斛资源,为后期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斛资源种群繁育和开发利用,以及其他石斛资源评价提供参考。


黄瓜AP2/ERF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在黄瓜全基因组中鉴定APETALA2/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AP2/ERF)基因家族,分析其基因结构与功能及表达模式,为该家族基因在黄瓜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对CsaAP2/ERF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该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蛋白互作关系、进化关系和表达模式.[结果]黄瓜全基因组中鉴定出 148个AP2/ERF家族成员,根据同源性分为 5个亚族:AP2、ERF、DREB、RAV和Soloist,各亚族成员的基因结构与保守基序相似.CsaAP2-11和CsaAP2-15是蛋白互作网络的核心蛋白,与多个蛋白质存在互作关系.共线性分析显示:CsaAP2/ERF与南瓜同源基因进化关系最为相近.在逆境胁迫(冷、热、盐)下,CsaAP2-15、CsaAP2-18、CsaERF-31、CsaERF-54、CsaERF-64、CsaERF-65、CsaDERB-37、CsaDREB-38、CsaDREB-45等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对黄瓜AP2/ERF家族成员进行系统鉴定和特征分析,并分析了其在多种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该家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与培育抗逆黄瓜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黄瓜 AP2/ERF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液体发酵茯苓菌5.78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
《微生物学杂志 》 2024 CSCD
摘要:中国传统原药茯苓(Wolfiporia cocos)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类和多聚糖类。为了通过发酵菌丝实现工业化生产茯苓三萜类化合物,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不同培养条件和培养基主要成分进行发酵培养,比较分析菌丝干重和总三萜含量,筛选液体发酵生产茯苓三萜的适宜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结果表明,碳源葡萄糖、氮源胰蛋白胨、无机盐CaCl2、生物因子土壤浸出物,初始pH 5.5,接种量6%、装液量40 mL和培养11 d可以有效提高茯苓总三萜获得量。初步优化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分可以为进一步优化茯苓发酵培养生产三萜类化合物提供实验基础。


低蛋白饲粮对28~63日龄三穗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平衡条件下,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对28~63日龄三穗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并依此估算饲粮CP的最低需要量。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36只健康且体重(627.2±9.0)g的28日龄雄性三穗鸭平均分为6个处理组,各组CP实测值为13.84%、14.43%、15.42%、16.33%、17.17%和18.04%,表观代谢能(AME,11.91MJ/kg)和氨基酸组成一致。每个处理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饲养期35 d。结果表明:饲粮CP水平显著影响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耗料增重比(F/G),随着CP水平的升高,体重、ADG和F/G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ADFI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饲粮CP水平高于14%时,各处理组间的体重、ADG和F/G均差异不显著;随着饲粮CP水平提高,皮脂率和腹脂率均呈线性变化(P<0.05);饲粮CP水平对胸肌率、腿肌率、肝脏指数和肌胃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分别以F/G、ADG为评价指标,利用直线-折线回归模型估测28~63日龄三穗鸭饲粮CP最低需要量分别为14.89%、14.53%。由此可见,与《蛋鸭营养需要量》和《肉鸭饲养标准》CP推荐量相比,额外添加晶体氨基酸平衡饲粮氨基酸条件下,CP水平降低2~3个百分点不会影响28~63日龄三穗鸭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