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四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苯醚甲环唑暴露后,斑马鱼脑中CAT酶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0μg/L及更高浓度的苯醚甲环唑能够显著抑制斑马鱼脑和肝脏中GPx的活性,且对脑中GPx活性的抑制程度更强.另外,500μg/L苯醚甲环唑处理后,斑马鱼肝脏和脑中GR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肝脏中GR活性下降,而脑中GR活性升高.上述结果表明50μg/L的苯醚甲环唑即可影响斑马鱼的抗氧化系统,其对农业水域中的鱼类影响值得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特征,我们统计了2010–201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调查捕获的黄渤海甲壳类(软甲纲:十足目与口足目)物种名录。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系统整理得到黄渤海甲壳类物种总名录。基于这2个名录,应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he inclusion index at taxonomic level,TINCLi)、平均分类差异指数(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variation in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Λ+)研究了其分类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2010–2015年调查名录中,甲壳类共93种,隶属于2目39科66属,其中10种为新分布种;对虾科、藻虾科、长臂虾科、梭子蟹科和弓蟹科的物种数最多,合计占总物种数的38.71%;TINCLi分别为1.41种/属和2.38种/科;Δ+和Λ+分别为50.25和35.20。总名录中,甲壳类共228种,隶属于2目53科123属,其中藻虾科、豆蟹科、对虾科、弓蟹科和鼓虾科的物种数最多,合计占总物种数的30.70%;TINCLi分别为1.85种/属和4.30种/科,Δ+和Λ+分别为50.18和30.87。对虾科的相对丰富度指数(the relative richness index,Rr)最高(100),其次是梭子蟹科(71.43)和长臂虾科(62.50),豆蟹科最低(6.25)。黄渤海甲壳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明显小于鱼类(P<0.05)。2010–2015年调查的Δ+计算值高于理论值,且在理论值的95%置信区间内,说明黄渤海甲壳类群落正处在中等程度的干扰中。
关键词: 甲壳类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平均分类差异指数 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黄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拉曼光谱特征谱带表征冷藏凡纳滨对虾肌动球蛋白的构象
《中国食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拉曼光谱技术测定凡纳滨对虾肌动球蛋白冻藏过程中的构象变化,解析蛋白质构象特征振动。测定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肌肉蛋白二级结构主链构象由酰胺I带(1 600~1 700 cm-1)和936 cm-1表征。在-40℃冻藏4周,I936由新鲜时的0.4682降到0.2336;在-18℃冻藏4周,I936降到0.2278;在-10℃I936降为0.2136,分别下降了50.13%,51.35%,54.38%。表征肌动球蛋白中酪氨酸残基的谱带出现在641 826 cm-1和854 cm-1,新鲜肌动球蛋白I854/I826的比值为1.098,冻藏过程中比值总体呈增加趋势。脂肪族氨基酸的C-H伸缩与弯曲分别在2800~3 100 cm-1与1 440~1 465 cm-1区间。-40℃冻藏4周,C-H键2 935 cm-1处的相对强度由新鲜时的3.7545,降到2.5065;-18℃冻藏4周降到1.8299;-10℃降为1.4436,分别下降了33.24%,51.26%,61.55%。拉曼光谱特征谱带的减弱甚至消失,可表观冻藏过程虾肉蛋白结构变化趋势与变化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的一次灯光罩网探捕调查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场分布 渔获组成 南海中南部海域 秋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组织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组织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40.27±3.96)g的松浦镜鲤幼鱼1 05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5%的葡萄糖(对照)、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α-酮戊二酸(AKG)、L-鸟氨酸-α-酮戊二酸(OKG)、L-精氨酸-α-酮戊二酸(AAKG)、α-酮戊二酸钠(2Na-AKG),配制成等氮等能的7种饲料,分别投喂7组试验鱼。养殖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肠道中,Gln和Glu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ln组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lu、AKG、OKG和2 Na-AKG组丙二醛(M 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中,Gln和Glu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SH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Gln、Glu、AKG、2Na-AKG和OKG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OKG和2Na-AKG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Na-AKG组GS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Gln、Glu、AKG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升高(P<0.05),2 Na-AKG组显著降低(P<0.05);AA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P<0.05),OKG和2 Na-AK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AKG组血清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AAKG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降低(P<0.05);AKG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Gln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的组织抗氧化能力均有一定影响,从机体对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清除能力看,以Glu、AKG、OKG和2Na-AKG的效果较佳;Gln、Glu和AKG可提高机体的蛋白质利用率和免疫力,AKG还可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
关键词: 松浦镜鲤 谷氨酰胺 前体物 抗氧化能力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pH对文蛤肌肉、鳃、外套膜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池塘养殖文蛤的适宜盐度和pH范围,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不同盐度(16、18、20、22、24)和pH(6.7、7.7、8.7、9.7、10.7)梯度下文蛤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盐度16、18、22、24处理组肌肉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盐度20的对照组(P<0.05);除盐度18组鳃和盐度24组外套膜HSP70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16、18、22、24盐度组鳃和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6.7、7.7、9.7、10.7处理组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与pH为8.7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超出一定盐度、pH范围,可显著诱导文蛤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过量表达,研究结果可为池塘文蛤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黄颡鱼群体遗传变异规律,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对本研究采集到的5个群体和文献收集的4个群体共258尾黄颡鱼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基因交流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13 bp的控制区片段上,9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在0.336±0.095~0.700±0.078之间,核苷酸多样度为0.087%±0.096%~0.258%±0.208%。基于所有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两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其中洪泽湖和射阳河群体遗传结构位置不确定。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黄颡鱼群体存在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发生在末次间冰期时期。研究表明,9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呈现中—低等水平;射阳河和洪泽湖群体与长江和黄河水系在历史上尤其在黄河夺淮期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导致其遗传结构位置不确定。黄颡鱼有效种群数量变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有一定关系,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后的末次间冰期升温可能导致了黄颡鱼群体扩张。
关键词: 黄颡鱼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基因流 群体历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床栽培鱼腥草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研究浮床栽培鱼腥草(0、5%、10%和15%种植面积)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水质净化作用,测定了NH_4+~-N、NO_3~--N、NO_2~--N、TN、TP、CODMn等主要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7—8月份鱼腥草处理组NO_3~--N下降,与此同时带来了NH_4~+-N(除5%处理组)和NO_2~--N的上升。9月份浮床栽培鱼腥草对5种水质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在3%~38%之间。5%鱼腥草种植面积适合进行中试。通过鱼腥草的采收,5%鱼腥草处理组叶、根茎的产量分别可达112.4、1619.2 kg/hm~2,且可从养殖水体带走0.38 g/m~2的总氮,0.06 g/m~2的磷元素;同时收获鱼总重和所测生物学指标(除体重)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组,且对成活率和饵料系数无多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紫海胆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成体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摄食和活力情况。结果表明,紫海胆在5种海藻共存的情况下,对不同海藻类具有不同选择性,日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对琼枝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的嗜食性最高,其次为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石莼(Ulva lactuca),对刺松藻(Codium fragile)的喜好性较差。紫海胆的摄食受水温、海藻种类和自身体质量的影响,在23~27℃时活力和摄食状态最佳,水温升高和降低均会显著抑制其摄食;成体紫海胆对石莼、半叶马尾藻和琼枝麒麟菜的日摄食率有显著差异;在最适摄食水温下,紫海胆日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呈显著的指数下降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36.27%和26.02%)与投喂频率(1、2和3次/d)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肝胰脏结构的影响。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实验鱼的末体质量(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肥满度(CF)、去内脏全鱼灰分(EWA)、内脏水分(V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率(FI)、脏体比(VSI)、饲料成本(FC)、去内脏全鱼粗脂肪(EWF)、内脏粗脂肪(VF)、肝胰脏粗脂肪(HF)显著降低(P<0.05);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FW、WGR、SGR、肝体比(HSI)、CF、FC、EWF、VF、HF,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TCHO)、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K)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E、蛋白质效率(PER)、去内脏全鱼水分(EWM)、EWA、VM、肝胰脏水分(HM)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FW、WGR、SGR、VM和HDLC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投喂26.02%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实验鱼,肝胰脏细胞肿大变形,呈现透明的空泡化,出现细胞核偏移;而投喂36.27%蛋白质饲料的实验鱼,大多数肝细胞胞浆清晰,可观察到的肝细胞空泡面积较小。综合考虑,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6.27%是适合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其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次/d以上,可根据罗非鱼市场情况进行调节。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蛋白质水平 投喂频率 生长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肝胰脏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