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复合酶水解法从罗非鱼血液中提取血红素及其性质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中国丰富的罗非鱼血液资源,本文建立了一套经复合酶水解、再通过酸沉淀和真空冷冻干燥等步骤,从罗非鱼血液中提取血红素的新工艺。在此条件下,血红素提取率达到80.9%,产品纯度为28.2%,同时对所得产品的光谱特征、分子量大小、铁离子价态和外观性状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分析表明:产品特征波长为385 nm,特征成分为血红素,产品中约20%的血红素以与大分子肽链结合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量在5~10 ku范围内,而约75%的血红素则可能以单体或者与小分子肽链结合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量小于5 ku;产品中二价铁残留率为37%,在提取过程中应加强二价铁的保护,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罗非鱼血液中血红素的开发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罗非鱼血 血红素 复合酶 提取 性质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鲜度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鱼类鲜度的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鱼类鲜度的变化机制,并从感官评价、物理评价、化学评价、微生物评价方面综述了鱼类鲜度评价指标和测定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最后对鱼类鲜度评价现状加以总结,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鱼类 鲜度 评价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烤贻贝中蜡样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建立与评价

食品与机械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软烤贻贝中蜡样芽孢杆菌标准菌株(ATCC49064与DSMZ 4312)在不同贮藏温度(T)、pH、水分活度(Aw)下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对其拟合情况和来自软烤贻贝蜡样芽孢杆菌(YB001)的验证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与已建立的脑心浸出液肉汤(BHI)中蜡样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进行比较。所建模型总方程为Lopit(P)=-208.457-2.167·T+35.304·pH+705.573·Bw+1.117·T·pH-7.072·T·Bw-174.946·pH·Bw,其中R2-Nagelkerke=0.979和χ~2=0.019(df=8,P=1)显示拟合度较高,而且其预测一致率明显高于BHI培养基中建立的模型,表明该模型在预测软烤贻贝中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非生长情况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很好的适用性。此外,贮藏温度、水分活度、pH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非生长(P<0.05)。因此可以通过所建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量化温度、水分活度、pH值等栅栏因子并结合其交互效应来确保软烤贻贝的高品质与安全性。

关键词: 贻贝 蜡样芽孢杆菌 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 预测能力 栅栏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灯光罩网渔船兼作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3月~4月利用"粤电渔42212"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沙北部海域开展了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延绳钓试验以不影响灯光罩网的正常作业为前提。试验期间,灯光罩网作业40晚,放网297次,平均渔获率336.4kg·h-1,总渔获质量129.6 t,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占85.31%,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占0.21%。延绳钓作业7次,放钩2 700枚,总渔获质量1 281.6 kg,剑鱼(Xiphias gladius)和黄鳍金枪鱼分别占72.88%和11.16%;延绳钓平均上钩率和CPUE分别为25.74尾·千钩-1和427.48 kg·千钩-1,其中黄鳍金枪鱼为1.90尾·千钩-1、52.74 kg·千钩-1,剑鱼为3.76尾·千钩-1、291.86 kg·千钩-1。试验证明,金枪鱼延绳钓和灯光罩网的渔场分布恰好一致,作业时间没有冲突。相比发展专业钓船,罩网渔船兼作延绳钓具有投资金额少、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建议通过探捕拓展和延长外海渔期,并研究解决金枪鱼保鲜问题。

关键词: 金枪鱼 延绳钓 灯光罩网渔船 捕捞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和半咸水条件下中华鲟幼鱼鳃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数量分布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中华鲟幼鱼进入长江口半咸水环境后,渗透压适应调节过程中鳃上皮泌氯细胞的适应性变化,将幼鱼在淡水(盐度0)和半咸水(盐度15)两种条件下驯养60 d,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比分析鳃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分布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幼鱼鳃上皮泌氯细胞主要集中分布于鳃小片基部和鳃小片之间的鳃丝上,细胞略呈椭圆形。半咸水条件下,幼鱼鳃丝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和大小显著增加,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则未发生改变,但细胞大小显著增加;而鳃丝和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在淡水和半咸水中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鳃丝上皮泌氯细胞顶膜开口的形态分为3种类型:Ⅰ型,突起型;Ⅱ型,凹陷型;Ⅲ型,深洞型。淡水条件下,顶膜开口形态多为Ⅰ型和Ⅱ型,未发现Ⅲ型存在;而半咸水条件下,顶膜开口形态以Ⅲ型为主,Ⅰ型与Ⅱ型也有少量分布。

关键词: 中华鲟 泌氯细胞 形态特征 数量分布 顶膜开口 形状因子 渗透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产量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10月秋季航次及2013年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10°~15°N、111°~117°E海域内,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13°~15°N、117°~118°E海域;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5.6~29.6℃,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7.6~30.0℃,但最适表温都分布于28.5~29.5℃的海域;不同季节作业渔场水温垂直结构差异明显,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鸢乌贼0.00~0.05℃/m组距内平均网产较高,且随着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秋季鸢乌贼平均网产随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于0.15~0.20℃/m组距内达到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鸢乌贼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84,纬度、5~100 m水温垂直梯度、表温和经度影响次之。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鸢乌贼 表温 水温垂直结构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东滩湿地东北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丰度的季节变化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3~11月对长江口东滩潮间带湿地鱼类群落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和丰度的季节变化。研究共采集到鱼类39种,隶属20科。结果表明,种类最多的科是虾虎鱼科(12种),其次是鳀科(4种),再次是石首鱼科(3种),而鲻科、海鳗科、舌鰨科等各有2种。从鱼类丰度水平来看,夏季最高,达97.05 ind·(net·tide)-1;春季次之,为32.80 ind·(net·tide)-1;而秋季最低,为14.00 ind·(net·tide)-1。总体来说,石首鱼科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虾虎鱼科的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舌鳎科的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等鱼类为优势种,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短鳍虫鳗(Muraenichthys hattae)、鲫(Carassius auratus)等16种为偶见种。约67%的鱼类种类均为幼体,仅偶见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中华刺鳅(Mastacembelus sinensis)等4种鱼类均为成体。从生态类群来看,约38.5%鱼种为河口咸淡水鱼类,约25.6%为海洋鱼类,约23.1%为河口过渡种,仅12.8%为淡水鱼类。春、夏、秋季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逐渐增加趋势,而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均很低,为0.41~0.67;春、秋季Shannon-weaver指数(H')相差不大,分别为1.3和1.2,而夏季H'值最高,为2.2。根据等级聚类分析,鱼类群落在36%的Bray-Curtis相似性水平上将春季和夏季的样方聚为一组(A组),秋季的样方聚为一组(B组)。SIMPER过程分析结果表明,A、B组间种类组成的平均相异性为83.89%,34种(包括鉴定到科、属的种类)鱼类对平均相异性的累积贡献率>90%,主要贡献率来自孔虾虎鱼、大黄鱼、鮻(Liza haematocheila)、窄体舌鳎、拉氏狼牙虾虎鱼、焦氏舌鳎、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尖吻蛇鳗(Ophichthus apicalis)、刀鲚(Coilia nasus)等。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 物种组成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北部湾九种经济鱼类的食性类型及营养生态位初步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Levins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北部湾2012年7月9种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经济鱼类的食物组成和食性类型,并对其营养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这9种经济鱼类可划分为3种食性类型: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六指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为浮游生物食性,主要以桡足类为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日本鲱鲤Upeneus japonicus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为底栖生物食性,主要以长尾类为食;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为游泳动物食性,以鱼类饵料占较大优势。9种鱼中,白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值最高,多齿蛇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值最低。夏季北部湾这9种经济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与其摄食习性和饵料基础密切相关。

关键词: 食性类型 营养生态位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关键词: 斑尾刺虾虎鱼 长江口 摄食习性 最佳摄食理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鹦鹉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血鹦鹉家系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经济性状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为血鹦鹉分子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自行开发的6对微卫星标记(Vsac01、Vsac02、Vsac03、Vsac04、Vsac05、Vsac06)对3个血鹦鹉家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利用SPSS软件对这些位点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6对标记在3个家系中共检测出2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7~3.83;期望杂合度为0.464 4~0.738 9;观察杂合度为0.666 7~1.000 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6 6~0.690 5,平均值为0.457 0,总体表现为中等多态(0.25≤PIC≤0.50),3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sac02与体质量、褪色率显著相关(P<0.05),与体高/体长极显著相关(P<0.01);Vsac05、Vsac06与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与体长极显著相关(P<0.01),Vsac06还与褪色率显著相关(P<0.05);Vsac01、Vsac04与肥满度极显著相关(P<0.01),Vsac03与所测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试验所选的3个血鹦鹉家系遗传多样性较高,获得了5个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

关键词: 血鹦鹉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经济性状 连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