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暗纹东方鲀Amhr2基因外显子9的SNP7271检测及其与性别相关分析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传统PCR和ABI 3730测序技术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mhr2基因外显子9进行了SNP7271检测和测序分析,并对该SNP位点与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SNP7271位点发生了G/C碱基突变,产生了CG、CC两种基因型。SNP7271和暗纹东方鲀性别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基因型为CG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雄性,基因型CC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雌性。

关键词: Amhr2基因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性别决定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船位监控系统的拖网捕捞努力量提取方法研究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基于船位监控系统提取拖网捕捞努力量,通过统计航速获得3个峰值,拖网作业在第2个峰值,即1~2.1 m/s,拖网作业航向差一般在–50°~50°。利用航速、航向差阈值设定,把拖网船状态划分为慢速、作业、航行,然后提取出捕捞作业状态点,1 423艘拖网船共提取到处于捕捞状态的点318 433个,合计拖网捕捞时间15 921 h,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生成捕捞强度分布变化趋势图。捕捞努力量在渔业资源研究中是重要的参考值之一,与传统的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实时、大范围、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用于辅助渔业资源保护。

关键词: 北斗卫星 船位监控系统 捕捞努力量 航向 航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观赏鱼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观赏鱼艳丽多彩、风姿绰约,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感,在观赏鱼市场中备受欢迎。作者结合相关资料概述了海水观赏鱼的产业现状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海水观赏鱼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海水观赏鱼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海水观赏鱼 产业现状 问题 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极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604F中的抗霉素A和伏尔加霉素类成分

极地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肽类、萜类等多种骨架类型的化学成分。为从北极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手段,结合LC-MS、1H-和13C-NMR等波谱学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结构解析,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604F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抗霉素A1b(1)、抗霉素A4a(2)、抗霉素A2a(3)、抗霉素A3a(4)、抗霉素A1a(5)以及伏尔加霉素(6)和8-脱氧伏尔加霉素(7)这7个化合物。化合物1—7是首次从北极海洋沉积物来源的微生物中发现,而且是首次从同一菌株中发现抗霉素A和伏尔加霉素这两类化合物。

关键词: 北极海洋放线菌 链霉菌604F 抗霉素A 伏尔加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泛素融合蛋白UbS27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构建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肝胰腺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泛素核糖体融合蛋白Ub S27基因(ubiquitin/ribosomal S27 fusion protein,Pm Ub S27)片段,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出Pm Ub S27基因c DNA全长,并利用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Pm Ub S27基因在斑节对虾不同组织及卵巢不同发育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 Ub S27基因c DNA全长为514 bp,开放阅读框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含有泛素(1~72 aa)和核糖体蛋白(101~147 aa)2个结构域。以DNA为模板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由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组成。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Pm Ub S27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血淋巴和精巢。Pm Ub S27在卵巢发育前期(Ⅱ期)和成熟期(Ⅴ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结果表明,Pm Ub S27参与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的过程并可能在卵巢发育进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卵巢发育 泛素融合蛋白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噁喹酸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和对弧菌的体外药效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复方噁喹酸粉药饵投喂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和组织中消除规律,同时检测了噁喹酸对对虾源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建立了药动/药效(PK/PD)关系,提出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建议。结果显示,复方噁喹酸粉拌饵投喂给药,噁喹酸给药剂量为30 mg/kg(体质量),凡纳滨对虾血浆噁喹酸浓度—时间关系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血淋巴中噁喹酸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0-24)和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4.70 mg/L、2 h、244.6 mg/(L·h)和18.56 h;肌肉、肝胰腺和鳃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4.11、17.20和7.01 mg/kg,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0.71、12.31和16.75 h。噁喹酸对132株弧菌的MIC主要分布在0.15~1.25μg/m L,MIC50和MIC90分别为0.62和1.25μg/m L。PK/PD相互关系参数Cmax/MIC90和AUC0-24/MIC90分别为11.76和195.7。研究表明,噁喹酸以30 mg/(kg体质量)剂量药饵给药,凡纳滨对虾能很好地吸收噁喹酸,可以有效地防治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弧菌 噁喹酸 药动学 体外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1—8月和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佛得角海岸(FAO34渔区3.11小区)的渔捞日志资料以及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产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数理统计、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等方法 ,对该海域中上层鱼类平均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月变化、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动及其与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经度、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各月平均CPUE基本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中心渔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基本呈先由北往南推移,且在3—4月份到达最南端,后由南往北推移趋势;不同月份渔场中心叶绿素a浓度为0~10 mg·m-3,且渔场中心叶绿素a浓度以7~9 mg·m~(-3)居多;不同月份渔场中心的SST为17.3~27.6℃,且渔场中心的SST以19~21℃居多。GAM模型分析表明,渔场的最适SST为20~2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4.480~7.388 mg·m~(-3),经度集中在16°40'W附近,纬度集中在19°N附近。海洋环境与CPUE的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SST呈不显著外,叶绿素a浓度和空间因子与CPUE的回归关系均极显著(P<0.01),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经度、纬度、叶绿素a浓度和SST。分析认为,洋流产生并导致的涌升流的位置变化对佛得角海岸FAO34渔区3.11小区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佛得角海岸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中心渔场 影响因子 时空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茜素络合物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的染色标记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 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关键词: 茜素络合指示剂 半滑舌鳎 耳石 标记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中国不同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ORF14/15和ORF23/24缺失区序列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养殖面临诸多病害威胁,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养殖对虾主要病原之一,WSSV不同地理株的变异可能导致WSSV毒力的变化。为了解2014年中国大部分地区WSSV ORF14/15和ORF23/24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8月期间采集的48份WSSV阳性样本,用特异引物扩增ORF14/15和ORF23/24片段,连接于T载体,转化至Top10中,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分析不同样本之间的缺失差异。结果显示,能够扩增ORF14/15和ORF23/24样品的比例分别为43.75%和33.33%。在ORF14/15扩增中,分别扩增出1260 bp、1270 bp、1892 bp和2662 bp片段,与TH-96-Ⅱ比对共有4种缺失情况,即缺失6540 bp、6530 bp、5908 bp和5138 bp。而在ORF23/24扩增中,分别扩增出1140 bp和1146 bp片段,与中国台湾株(TW)比对有两种缺失情况,即缺失12070 bp和12064 bp。研究结果表明,WSSV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不同毒株之间在ORF14/15可变区差异比较明显,在ORF23/24可变区差异不大,但均具有大片段缺失。

关键词: WSSV ORF14/15 ORF23/24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关键词: 投喂水平 刺参 生长 消化酶 体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