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渔业反馈式管理探析
《极地研究 》 2016 CSCD
摘要:随着近几年南极磷虾渔业的快速发展,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正在抓紧建立反馈式管理(FBM)机制,以预防和控制磷虾渔业对南大洋局部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介绍了CCAMLR南极磷虾渔业反馈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梳理了反馈式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进程;侧重阐述了近期反馈式管理的两类模式策略,分析了反馈式管理关注的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方法;提出我国渔业相关机构应积极储备科学数据和理论,参与反馈式管理建设,以适应未来南极磷虾渔业新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反馈式管理 南极磷虾 渔业管理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企鹅珍珠贝早期养殖生长性状的增长规律及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对海南新村港养殖17个月的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苗种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生长模型对其生长性状的增长规律进行拟合,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各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综合各参数的最优值,得出不同生长性状拟合效果最佳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为企鹅珍珠贝各生长性状的最优生长模型。根据生长参数得出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93.519 mm、90.641 mm、39.075 mm和157.755 g,生长拐点分别为2.86个月、4.04个月、5.63个月和9.61个月;各生长性状间的绝对生长速度在不同生长期内差异较大,但随着月龄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性状间相对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并随月龄的增长逐渐趋于0。研究结果可为企鹅珍珠贝的养殖生态研究、遗传育种及插核育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hsp70的分子特征及其对运输应激的应答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同源克隆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取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热应激蛋白70(hsp70)的全长c DNA序列,其总长度为2 54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14 bp,推测编码637个氨基酸,其氨基酸的二级结构含有HSP70家族的3个特征序列。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美洲鲥hsp70与墨西哥脂鲤(Astyanax mexicanus)等鱼类的相似性达84%以上,与无脊椎动物果蝇(Drosophila auraria)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相似性分别为73%和38%。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该基因在美洲鲥鳃、肌肉、头肾中高表达,在脑和心中相对高表达,在肝、脾、肠、肾中微量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运输应激对美洲鲥未经繁殖的亲鱼hsp70 m RNA水平的影响,在运输实验中鳃、肝hsp70 m RNA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头肾hsp70 m RNA水平呈现递增趋势。该结果表明克隆到的基因符合诱导型hsp70的特点,而且美洲鲥鳃、肝、头肾组织的hsp70 m RNA对运输应激表现出明显的应答作用。
关键词: 美洲鲥 热应激蛋白70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运输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材料添加物碳封存能力及其对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固碳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农渔废弃物(花生秸秆和海湾扇贝壳)作为鱼礁材料添加物,利用礁体自身碳封存增加人工鱼礁碳汇潜能的可行性,并通过研究礁体附着生物的变化特征,探讨礁体材料添加物对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生物固碳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海区礁体附着生物的优势种为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Gmelin),添加了花生秸秆和海湾扇贝壳的人工鱼礁并未显著增加褶牡蛎的附着量(P>0.05)。通过对添加物礁体自身碳封存量的计算,海湾扇贝壳添加物单位实验礁的最小碳封存量为104.13 kg,最大碳封存量为260.32 kg;花生秸秆添加物单位实验礁的最小碳封存量为296.28 kg,最大碳封存量为740.70 kg;实验礁体添加物的总碳封存量达2802.87 kg。以此估算,如将实验所在的66.67 hm2礁区已投放的圆管型混凝土礁材料加入添加物,以海湾扇贝壳替代率为10%计算,至少可完成52040.00 kg碳的封存,以花生秸秆替代率为25%计算,礁体自身的碳封存量可达370350.00 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敌敌畏残留量
《分析试验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敌敌畏残留量检测的两种不同方法,比较了气相色谱(GC)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的适用性。GC法检出限为3.0μg/kg,定量限为10.0μg/kg;LC-MS/MS法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当敌敌畏添加水平在5.0~15.0μg/kg时,GC法方法回收率为75.0%~90.9%,相对标准偏差为2.8%~9.6%;LC-MS/MS法方法回收率为89.7%~98.1%,相对标准偏差为1.0%~5.0%。结果表明,应用GC与LC-M S/M S检测方法均能满足水产品中敌敌畏残留分析要求,但在不考虑实验成本的前提下,LC-MS/MS法更具有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浅滩中部典型沙脊潮沟海域不同空间鱼类群落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1年5月(春季)和2010年11月(秋季)在苏北浅滩大丰沿岸海域(32°44?~33°23?N、120°54?~121°38?E)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群落结构,从鱼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等不同方面,探讨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春秋季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沿岸海域鱼类可划分为西部近岸群落、中部沙脊群落以及东部潮沟群落3个群落,其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季鱼类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5种)>沙脊(11种)>近岸(3种);多样性指数(H')类似,即潮沟(1.57,1.89)>沙脊(1.19,1.57)>近岸(0.51,0.69);秋季鱼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8种)>近岸(12种)>沙脊(11种),鱼类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潮沟(1.54,1.54)>近岸(1.02,0.96)>沙脊(0.92,0.83)。潮沟海域与外海相连,外海鱼群顺着潮沟向近海移动,在潮沟末端遇到沙脊地形的阻挡,底栖性鱼群停留在沟底,造成种类数累积,多样性增加。优势种分布上,潮沟群落多为方氏锦鳚(Pholos fangi)、鮸(Miichthys miiuy)、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等产卵性鱼类;沙脊群落鱼类主要由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等滤食性鱼类组成。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空间差异显著,而地形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变化是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沙脊潮沟地形因素为突破口,不仅丰富了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影响因素,也为苏北浅滩渔业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苏北浅滩 沙脊 潮沟 鱼类组成多样性 优势种 地形影响 饵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线粒体16S rRNA基因在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采用16S 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 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虾虎鱼科9属11种鱼类34个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分类研究。统计分析显示,虾虎鱼科鱼类该片段的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碱基含量,A+T的平均含量高于G+C的平均含量,第3密码子位点G+C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51.1%,变化范围为49.8%~53.2%。全部转换位点多于颠换位点,转换/颠换比值为1.45。依据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模型,得出11种虾虎鱼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51,种内为0.002,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6倍。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并进一步佐证把传统形态分类中弹涂鱼科的青弹涂鱼(Scartelaos histiophorus)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及鳗虾虎鱼科的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归属于虾虎鱼科的合理性。聚类结果显示红狼牙虾虎鱼和拉氏狼牙虾虎鱼聚在一起,其节点支持率达100%,两者可能为同种异名。本研究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虾虎鱼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是可行的,可为虾虎鱼类的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生长性状相关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多家系验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多家系群体中进一步验证与大菱鲆生长性状紧密关联的SNP位点,本研究以QTL定位作图筛选获得的100个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为基础,利用飞行质谱法,在4个大菱鲆家系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并与体重、体长2个生长性状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关联显著的位点,统计位点在家系群体中的多态性,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根据显著位点所在基因序列信息,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对匹配到的基因功能进行初步探讨。关联分析发现,有9个SNP位点与生长性状关联显著(P<0.05)。9个位点中,4个位点与体重关联显著(P<0.05),7个位点与体长关联显著(P<0.05),其中,SNP51和SNP111与体重和体长2个性状均关联显著(P<0.05)。SNP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发现,观测杂合度在0.126~0.719之间(平均为0.387),期望杂合度在0.118~0.501之间(平均为0.338);9个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67,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9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偏离平衡。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发现,标记间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CTTGT和CTTGA是2个主要的单倍型,单倍型频率分别为26.8%和25.9%。根据关联显著SNP位点所在的序列信息,在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后发现,COL11A1和Notch1基因可能是与大菱鲆生长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将推进大菱鲆生长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为下一步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更多的标记基础。
关键词: 大菱鲆 生长性状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镁不影响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幼鱼的生长及鱼体镁含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向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3.57、5.61、7.65、9.69 g/kg Mg SO4·7H2O,配制镁含量分别为186、350、542、735、950、1220 mg/kg的6种实验饲料,用于饲养初始体重为(28.0±2.5)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56 d,每组设3个重复,实验在流水系统中进行,水体镁的含量为1220 mg/L。结果显示,不同水平的饲料镁对鲈鱼幼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水平的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及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肌肉、脊椎骨及血清镁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鲈鱼幼鱼可以从海水或基础饲料原料中吸收的镁足够满足自身对镁的需求,因此,不需要在饲料中额外补充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冷冻对俄罗斯鲟精子顶体酶活性及DNA损伤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6 ind健康的雄性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经人工催产后获得成熟的精子,研究超低温冷冻(-196℃)对俄罗斯鲟精子顶体酶活性及DNA损伤影响。结果显示:俄罗斯鲟鲜精中顶体酶的平均活性为(36.18±2.54)μIU·10-6,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顶体酶活性显著降低,添加抗冻保护液精子中顶体酶活性降至(21.55±0.79)μIU·10-6,未添加抗冻保护液精子中顶体酶活性降至(9.58±1.08)μIU·10-6,且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俄罗斯鲟鲜精彗星率为(37.33±7.77)%,添加抗冻剂后冻精的彗星率为(63.67±5.13)%,未添加抗冻剂直接冷冻彗星率高达(86.00±3.61)%,三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用CASP分析软件分析测量彗星拖尾长度(L tail)、彗星尾部DNA的相对含量(Tail DNA)、尾动量(TM)、Olive尾动量(OTM)等各项表征DNA损伤的指标,发现冻精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鲜精组,未添加抗冻剂直接冷冻组又高于添加抗冻剂组,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超低温冷冻能导致精子顶体酶活性下降和DNA损伤,抗冻剂对精子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超低温冷冻 俄罗斯鲟 精子 顶体酶活性 DNA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