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露地黄瓜北京新401
《长江蔬菜 》 2013
摘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黄瓜课题组利用国内耐热、耐湿与抗病、高产黄瓜种质资源,经系统选育获得了露地型黄瓜新品种北京新401。该品种以优良自交系96-Ch5为母本、96-55为父本配制,2005年春进行组合试配,2006-2007年在春露地进行多点组合品比试验,2007-2008年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板栗品种营养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食品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分析测定16个不同品种板栗的各项营养成分指标的基础之上,确定了各测定的权重,进而计算出平均隶属度,根据平均隶属度的大小对不同品种的板栗品质进行了排序。按照各品种的平均隶属度排序,在16个板栗品种中,较为优良的品种有大尖嘴、南冶1号、厚皮、燕奎、铁矿峪等。同时,应用模糊数学法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价时,应该尽可能考虑更多的指标,降低试验的误差,增大试验的准确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技术对草莓汁果胶甲酯酶钝化作用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条件超高压处理及超高温瞬时灭菌(UHT)对调配草莓汁果胶甲酯酶(PME)钝化作用的影响。以完成调配的草莓汁为对照,分别考察处理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以及处理次数对样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超高压处理及UHT处理与对照组相比都能导致PME酶活性降低(p<0.05)。200、400MPa(30℃,20min)处理对PME钝化效果与UHT处理相当,达到一定压力(600MPa)钝化效果明显强于UHT处理;超高压处理时间越长,PME钝化效果越明显;超高压协同温度30~60℃处理对PME钝化无显著差异;超高压处理时间一定,增加处理次数对PME钝化作用不明显。贮藏30d后,不同处理PME酶活性基本无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探讨中国“三化同步”的标准及发展路径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采用1961-2009年世界206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三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三化同步"的具体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GDP水平下,中国工业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投入水平低,土地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要实现"三化同步",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红皮砂梨果皮着色特性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红皮砂梨品种‘八月红’和‘红香酥’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栽培地区和年份的红皮砂梨着色规律、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以及相关代谢酶的变化。结果显示:(1)‘八月红’和‘红香酥’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规律由其品种特性决定,同一品种的果皮花色素苷绝对含量受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影响,其组成和含量变化趋势不受影响;但不同品种的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以及着色规律有所不同。(2)红色砂梨果皮着色主要与矢车菊-3-半乳糖苷含量变化一致,且随着梨果实的发育和着色加深,果实中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转移酶(UFGT)、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着果实发育而下降。(3)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品种梨果实花色苷含量与其UFGT、DFR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AL活性相关性不一致。研究表明,梨果皮中的UFGT、DFR是影响红皮砂梨着色的重要酶。
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地增长,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对全球的经济、社会、环境起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400万hm2的发展中大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同样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起重要作用。文中对中国转基因作业产业的现状及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强转基因作物研发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和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转基因作物产业体系;强化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完善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和转基因作物的科普工作。中国做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湿寡照气候对油桃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广西北部地区高湿度、寡日照气候条件下,影响油桃果实中后期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方法】以晚熟油桃中油7号为试材,于盛花后41d(5月8日)至成熟(7月7日)期这段时间内,每10d采集一次果实样品,进行理化分析。【结果】在盛花后61d内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增长开始加速,横向增长幅度大于纵向生长;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糖酸比下降,蔗糖含量逐渐增加,总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果实成熟后含量最小。【结论】降雨量、日照时数的多寡对果实大小的影响不大,但对蔗糖、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葡萄籽油防治桃子采后褐腐病的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