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高产玉米氮肥最佳用量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阳、祁县和文水3个试验点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7,204,201 kg/hm2,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产量便不再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试验点春玉米的氮效率呈下降趋势,N180,N270处理的氮效率要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后的0~9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呈现出东阳N270之后的处理,30~90 cm土层的硝态氮盈余现象严重,祁县和文水试验点N180处理的硝态氮累积量适宜,之后的处理氮素盈余现象严重。参考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认为在中低肥力的东阳试验点,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又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在中等肥力的祁县和高肥力的文水试验点,可能由于土壤质地和气候的差异,氮肥推荐量为200 kg/hm2时可以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萎蔫综合症田间消长规律观察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萎蔫综合症是山西省棉区近年棉花产生的新病害,迄今只有粗浅的调查报告和病原菌分离报告,对其发生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缺乏基本了解。为了提出棉花萎蔫综合症的综合治理方略和措施,采用相邻对比种植方法,观察同一品系或材料前一年发病株种子与正常株种子当年发病轻重和早晚。结果显示,发病株种子后代并不比其同源正常种子发病时间早和发病株率高,表明该病害不是通过发病株的种子遗传发病的;通过相邻对比种植转基因品种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品种,再种植大量其他非转基因材料观察,结果显示转基因品种发病较多,而其亲本品种发病极少,某些品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非转基因材料均未看到发病。表明该病害发生可能与棉花转基因材料有关;通过对棉花萎蔫综合症的发生观察资料与当地气象观测资料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发生可能与降雨量较小、大气相对湿度较低、蒸发量较大有关;同时通过与试验田间小气候观测资料比对分析,可能还与棉田塑膜下地面≥40℃的天数较多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国内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给节节麦的研究提供帮助,通过现有资料的分析整理,对我国冬小麦田节节麦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性、与作物的竞争关系及防除研究进展进行述评。结果表明,我国冬小麦田的节节麦与中东节节麦同源;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冬小麦主产区的大、小麦田;可与作物竞争水分、光、养料和空间,还是小麦条锈病菌和吸浆虫的禾草寄主;植株分蘖能力强、靠种子传播;节节麦种子的发芽主要受温度、水分影响,光照、土壤pH值、盐分对其影响不大。目前,生产上对节节麦的防除主要通过阻止传播、人工拔除与甲基二磺隆喷雾防除,效果差、防除成本高,应加强新的防除手段和途径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