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中度水分胁迫对木薯叶片光合特性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正常供水和水分中度胁迫条件下,用LI-6400测定了2个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品种SC8(华南8号)和SC205(华南205)的叶片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正常供水还是中度水分胁迫下:2个木薯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具有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胞间CO2浓度则随之下降的趋势,且SC8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大于SC205,而胞间CO2浓度(Ci)则相反。②同一木薯品种在受到中度水分胁迫时,表观暗呼吸速率(C0)极显著上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降低,光饱和点(LSP)降低,光补偿点(LCP)增加。

关键词: 木薯 水分胁迫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苦苣苔科野生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

北方园艺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对海南苦苣苔科野生植物的实地调查并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分布于海南的野生苦苣苔科植物资源进行了整理、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海南苦苣苔科植物共有13属21种1变种,其中海南特有属2个,海南特有种10个,同时对海南苦苣苔科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苦苣苔科 观赏特性 种质资源 海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子叶切段不定根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不同成熟时间、不同取材部位、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芒果子叶切段为外植体进行不定根的诱导,以探讨影响芒果子叶切段不定根形成能力的原因。结果表明,芒果子叶切段的生根能力随着芒果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花后50和60 d的2.0 cm长子叶切段都无不定根形成,从花后70 d开始有不定根形成,此时生根率为28.6%,之后其生根能力迅速提高,在花后90 d生根率达到76.7%,之后生根率稳定保持直到110 d果实成熟。成熟芒果的子叶切段长度(2.0、1.0、0.5和0.2 cm)对不定根的形成有显著影响,0.2 cm的子叶切段上无不定根形成,另外3个长度的切段都有不定根形成,且生根能力随着长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取材位置(靠近或远离胚轴)则对生根影响不大,且紫花芒、红芒、青皮芒等几种常见芒果品种的不定根形成能力基本相同。

关键词: 芒果 子叶切段 不定根 生根能力 生根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结线虫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菌株HAL0002的鉴定与活性物质分析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获得对根结线虫具有拮抗能力的强活性放线菌菌株,并从菌株中发现新的杀线虫活性化合物,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采集海泥样品9份,从五指山原始森林等地采集土壤样品51份,用平板稀释法对海泥和土壤样品进行分离;以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为靶标线虫,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液体线虫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对复筛出的活性菌株进行鉴定;菌株发酵液经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采用活性跟踪法从中分离纯化杀线虫活性化合物;化合物经光谱及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进行结构鉴定.从60份样品中分离得到356株菌落形态有差异的放线菌.初筛得到16株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菌株,复筛获得3株线虫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的菌株,其中分离自海泥样品中的菌株HA10002抗线虫活性最强,发酵原液的校正死亡率达100%.HA10002经鉴定为白浅灰链霉菌,从其发酵液中分离获得2个活性化合物,其中A26-3为Nocardamine,A22-1的结构正在进一步鉴定中.上述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放线菌HA10002能合成2种以上杀根结线虫的活性代谢产物,是一株遗传稳定且具有开发潜力的活性菌株.

关键词: 根结线虫 拮抗放线菌 筛选 菌株鉴定 活性物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草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合橡胶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和RAPD反应体系。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橡胶草叶片总DNA,得到的DNA能满足RAPD分析需要。通过单因子实验法分析DNA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Taq聚合酶以及Mg2+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橡胶草RAPD分子标记的最佳反应体系,即20μL体系中包括:模板DNA30ng、TaqDNA聚合酶1.75U、dNTPs浓度0.25mmol/L、Mg2+浓度2.0mmol/L、引物浓度0.5μmol/L、10×PCRBuffer2.0μL。RAPD扩增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30s,37℃30s,72℃70s,4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该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关键词: 橡胶草 DNA提取 RAPD 反应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指山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分离及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发病猪场濒死的五指山小猪肝脏、脾脏、小肠中分离到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分离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利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对3株细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均可得到大小为1 503 bp的特异性片段,该序列与GenBank上已经登录的猪源肺炎克雷伯菌序列同源性达99%。动物毒性试验证明其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分离 鉴定 16Sr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多重RT-PCR检测甘蔗黄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多重RT-PCR同时检测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和高粱花叶病毒病毒(Sorghummosaic virus,SrMV)的技术体系,该体系可有效地对甘蔗田间植株和试管苗进行检测。根据引物之间的互补性及引物的Tm值筛选多重PCR引物。确定适宜的PCR缓冲液的浓度为1×,退火温度为53℃,延伸温度为72℃。

关键词: 多重RT-PCR 病毒检测 甘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5种热带乔灌木单宁含量动态分析

草地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5种热带乔灌木不同月份(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单宁含量的测定,以期明确部分木本饲用植物单宁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5种热带乔灌木单宁平均含量由低到高顺序如下:对叶榕(Ficushispida L.f.)(0.39%)<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Linn.)(0.77%)<克拉豆(Cratylia argentea(Desv.)Kuntze)(0.78%)<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Retz.)Schindl.)(1.16%)<木豆(Cajanus cajan(Linn.)Huth)(1.29%)<双荚决明(Senna bicapsularis(Linn.)Roxb.)(1.38%)<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Linn.)(1.56%)<圆叶舞草(Codariocalyx gyroides(Roxb.ex Link)Hassk.)(1.57%)<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Lour.)(1.62%)<长穗决明(Senna didymobotrya(Fresen.)H.S.Irwin et Barneby)(1.82%)<大叶千斤拔(Flemingiamacrophylla(Willd.)Prain)(1.91%)<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Lour.)Blume)(2.14%)<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Lam.)de Wit)(2.34%)<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Linn.)Willd.)(2.67%)<白饭树(Flueggea virosa(Roxb.ex Willd.)Voigt)(2.80%);15种热带乔灌木单宁含量差异较大且含量随月份变化明显。不同植物种类、生长时期、生长环境等可能是导致单宁含量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单宁 动态变化 热带乔灌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口6株MRSA携带的新型耐药岛基因位点测序分析

临床检验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进一步确证海口发现的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携带的耐药基因岛——SCCmec的型别和分析其基因位点序列差异。方法在多位点PCR分型及在互联网上与已有型别比较的基础上,将扩增产物纯化测序,用BLAST分析软件与国际基因库内的已知位点序列比较。结果 B、F、M位点序列与已有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差异为1~9bp。结论新的SCCmec型与已有的型别相比,不但有不同的位点图谱,而且位点序列有多个点突变。

关键词: DNA测序 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树生黄单胞叶斑病病原的鉴定

果树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南和广西杧果(台农)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性状等常规细菌鉴定技术,结合细菌DNA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序列特点对获得的10株细菌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0株细菌菌株均为树生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该研究是国内外首次报道树生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侵染杧果叶片,产生表面下陷的角斑,引起杧果叶斑病。为了区分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暂称之为杧果树生黄单胞叶斑病。

关键词: 杧果叶斑病 树生黄单胞菌 传统细菌学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