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综合农艺措施与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采用5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强筋小麦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等7个目标性状的数学模型;实现75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品质指标达国家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为:播期10月6 ̄7日,基本苗104.8万 ̄106.8万/hm2,施氮(N)量294.9 ̄308.0kg/hm2,施磷(P2O5)量139.2 ̄152.2kg/hm2,施钾(K2O)量180.1 ̄200.3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45.9hm2麦田示范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企业品种保护及维权典型案例的启示
《麦类文摘(种业导报) 》 2007
摘要:种子产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品牌产品,重视创建品牌产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种子的品牌产品又必须建立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维权的基础之上。那么如何进行新品种保护及品种维


高毒替代农药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田间试验表明,吡虫啉、啶虫脒以及复配制剂辛硫磷.吡虫啉、吡虫啉.敌敌畏、啶虫脒.辛硫磷是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防治麦蚜的理想药剂。10%吡虫啉WP(a.i.)21 g/hm2,3%啶虫脒EC(a.i.)18 g/hm2,22%辛硫磷.吡虫啉EC(a.i.)165 g/hm2,25%辛硫磷.吡虫啉EC(a.i.)93.75 g/hm2,26.5%吡虫啉.敌敌畏EC(a.i.)312 g/hm2药后1~7 d防治效果在93.06%~99.60%;10%吡虫啉WP(a.i.)15 g/hm2,21 g/hm2,22%辛硫磷.吡虫啉EC(a.i.)165 g/hm2,25%辛硫磷.吡虫啉EC(a.i.)93.75 g/hm2,26.5%吡虫啉.敌敌畏EC(a.i.)312 g/hm2和15%啶虫脒.辛硫磷EC(a.i.)202.5 g/hm2药后1~10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


提高油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频率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NLN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如何提高可培养的基因型范围和产胚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油菜基因型中有10个基因型可以诱导出胚,培养成功率达90.9%,表明采用NLN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油菜基因型范围比较宽,但各基因型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很大,每花蕾产胚量为0.08~3.53个,TR4和TR9两个基因型每花蕾产胚可达3.23,3.53个。以TR4和TR9两个基因型为试材,进一步改进培养基和培养方法,采用NLN培养基中添加激素和活性炭方法,可大大提高产胚率,产胚量分别达到7.11和10.05个/蕾;接种后,小孢子经33℃高温预处理可显著影响产胚量。子叶形小孢子胚在光下适当培养后转入B5+BA 0.2 mg/L+NAA 0.02 mg/L继代培养基上,大多数胚能长成绿芽,B5+6-BA 0.2 mg/L+3%蔗糖+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长成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