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农产品加工(学刊) 》 2007
摘要:介绍了膳食纤维的定义。系统地阐述了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和组成,并根据其溶解性和来源不同进行了分类,进一步分析膳食纤维的合理摄入量及其应用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良中早熟水稻新品种长白15、长白16的选育及应用
《吉林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采用地理远缘、多亲本复交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良中早熟水稻新品种长白15和长白16,长白15的主要优点一是高产,预试、区试平均产量8160kg/hm2,比对照品种长白9号增产5.85%,生产试验产量8281.5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7%;二是优质,主要品质指标均达二等食用粳稻品质标准,同时食味佳;三是抗逆性较强,其中耐冷性和耐肥抗倒伏性表现突出。而长白16的丰产性、稻米品质略低于长白15,但在抗逆性方面则明显强于长白15,抗稻瘟病性和抗纹枯病性表现优异,对穗瘟和纹枯病的抗性均达到抗(R)的水平,而且适应性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智利小植绥螨的人工繁殖方法
《吉林蔬菜 》 2007
摘要:本文是通过几年实验研究和不断技术改进,摸索出的一套智利小植绥螨的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方法。从材料准备、原种繁殖、大量繁殖和产品保存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按照该方法和过程繁殖智利小植绥螨,完全能够得到合格的用于保护地害螨防治的智利小植绥螨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及合理群体结构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1号和2号为试材,分别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下,设置3~5个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其产量、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杂交大豆比较理想的高产种植方式是小垄双行种植。在中部中晚熟生态区的小垄双行种植方式下,杂交豆1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20.0~22.4株/m2,并且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6.0左右,光合生产率达到5.0g/m2·d以上,鼓粒期叶面积仍维持在5.8以上,平均光合生产率3.5g/m2·d以上,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015.4kg/hm2。在东部中熟生态区等距点播单行扎眼种植方式下,杂交豆2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10~15株/m2,并且结荚期叶面积系数达到8.0左右,鼓粒期仍然维持在6.0左右,平均光合生产率为3.5g/m2·d左右,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900.0~4120.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全面阐述了中国马铃薯栽培的最新进展,论述了各地针对当地生态条件形成的高产优质模式化栽培技术特点及在生产中取得的成就,指出了选择优良品种、不同耕作方式、平衡施肥及加强植保工作在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田间杂草防除技术
《杂粮作物 》 2007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苗前除草以嗪草酮加乙草胺效果为好,在嗪草酮50~70 g加乙草胺150 ml/667m2的条件下,杂草综合防效都在96%以上,对单、双子叶杂草防效都十分优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展红麻产业 推动吉林生态省建设
《中国麻业科学 》 2007
摘要:红麻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用,适应性广,生长迅速,是一种生物产量较高的经济作物。吉林省盐碱地面积达96万多公顷,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吉林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也是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难点。发展红麻产业,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土壤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减少造纸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对维护吉林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