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正交试验研究
《大豆科技 》 2009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三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40 cm行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棉叶枝数量对产量的贡献规律机理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保留不同数量叶枝、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发现,随着叶枝数量增多,单个叶枝籽棉产量占单株籽棉总产的比例降低,留2叶枝处理单叶枝籽棉产量占16%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2%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9%左右。同一叶枝数处理中,叶枝之间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别。同时,随叶枝数量的增加,单个叶枝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比例减少,留2叶枝处理中单个叶枝叶面积比例占20%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5%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13%左右。叶枝铃数占单株总铃数比例也有减少趋势,留2叶枝处理中单叶枝占20%,留3叶枝占15%,留4叶枝占13%,且同一叶枝处理中,各叶枝比例差别不显著。而叶枝的数量对主茎叶和叶枝中叶绿素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纪实
《现代农村科技 》 2009
摘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是衡水市唯一从事粮、棉主要作物抗旱节水新品种选育、抗旱节水技术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服务工作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多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创建文明和谐单位为着力点,以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和提高职工素质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候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
《植物保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唑胺菌酯EC、20%SYP-3998 SC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候选杀菌剂,为探索两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采用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叶碟喷雾法、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分别测定两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及持效期,并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碟法测定二者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结果表明:20%唑胺菌酯EC和20%SYP-3998 SC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及铲除作用。两药剂的铲除作用表现在能抑制黄瓜霜霉病菌病斑扩展、孢子囊产生及孢子囊再侵染,与孢子囊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孢子囊的致病性。此外,20%唑胺菌酯EC和20%SYP-3998 SC具有7~10天的持效期;20%唑胺菌酯EC预防、治疗、铲除效果及持效性均优于20%SYP-3998 SC及对照药剂25%嘧菌酯SC。
关键词: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20%唑胺菌酯EC 20%SYP-3998SC 黄瓜霜霉病 作用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采用以化肥为主处理、玉米秸秆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设计,通过对夏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等的研究,探讨了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秸秆对夏玉米增产有积极作用,但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化肥的投入,秸秆和化肥配施能更大幅度地增加夏玉米产量。从植株光合特性看,随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夏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大,到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3.5左右。长期不施肥和仅施秸秆处理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低。长期施用秸秆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加,其增产作用表现在穗粒数的增加上。化肥和秸秆配施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还能延缓叶片衰老,更大程度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进而增加夏玉米产量。秸秆还田和氮磷化肥配施是该区较好的施肥模式。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夏玉米 秸秆还田 氮磷化肥 光合特性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