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含水量对粳稻水晶3号伤流强度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不同土壤水分的处理,从齐穗期开始对基部节间伤流强度与穗颈节间伤流强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部节间与穗颈节间的伤流强度差异显著,但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却大体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说明穗颈节间的伤流强度不但与根系活力有关,可能与叶片、茎鞘及库容活性也有密切联系。土壤含水量达到100%时有利于水稻的中后期生长。


河南省小麦品种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河南省50年来大面积推广的30个小麦品种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Pm8,Pm13,Pm21及Pm24紧密连锁的PCR标记对这些主推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基因鉴定。其中仅有3个品种抗白粉病,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品种几乎没有上述抗白粉病基因,80年代以后利用Pm8较多,Pm2,Pm4和Pm24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而Pm13和Pm21没有在这些品种中得到使用。同时利用这些标记对2005年在河南省收获面积大于6.67万hm2的14个品种进行鉴定。采用回交育种及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将Pm13,Pm21,Pm30和Pm33等抗性基因导入了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之中,获得了抗白粉病的郑麦9023近等基因系,育成郑麦9023抗白粉病的多系品种。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育成郑麦835、郑麦863等白粉病抗性基因聚合的新品种和含有Pm21的抗病品种郑麦883。


杂交棉高产生理机制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在相同密度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研究了豫杂35、中棉29和中棉19 3个品种生长中后期主茎叶片光合特性及衰老特点,以期探讨杂交棉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杂交棉豫杂35和中棉29与常规棉中棉19相比,打顶后其主茎倒3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随叶片衰老下降的慢;叶片生长前期气孔导度大,生长后期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大,从而使其叶片光合速率高,且随叶片衰老下降慢,在后期仍表现较强的光合速率。此外,3个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总体趋势是杂交棉品种的峰值较中棉19的高且下降的慢;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ФPSⅡ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倒抛物线型,但是豫杂35和中棉29的日变化曲线表现在中午前下降的慢,中午谷值浅,中午后恢复上升的快,表现对强光利用能力高。杂交棉所表现的上述高光效特性,为其多结铃,增铃重,获得高产奠定了光合生理基础。


药剂处理种子对花生茎腐病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种杀菌剂防治花生茎腐病效果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种子在苗期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荚果期,各种药剂中以2.5%咯菌腈种衣剂1∶500(药∶种)包衣、21%咯菌腈.甲柳种衣剂1∶350包衣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0.5%拌种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具有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的作用,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五氯.拌.福可湿性粉剂1%拌种也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其余药剂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