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寄主受绿盲蝽危害后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
《植物保护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盲蝽偏好程度不同的5种寄主植物为材料,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受绿盲蝽危害后各寄主体内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害后各寄主植物体内叶绿素与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率在10%~40%之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较大,绿盲蝽偏好程度较高的苜蓿与绿豆,糖含量较未受害对照分别高62.10%和31.90%,差异达显著水平。受害后除Bt棉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外,其它寄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以大豆增加最显著(53.47%)。受害后寄主植物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有增有减,但活性变化与偏好程度呈正相关性,5种寄主植物体内POD活性均增加,其中苜蓿增加最多(133.00%),仅大豆体内SOD活性下降(3.17%),苜蓿、大豆、甜叶菊体内CAT活性均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褐飞虱和甜菜夜蛾的杀虫活性分析
《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农产品和环境安全、对害虫高效的植物源杀虫剂,分别采用喷雾法和饲毒法,测定了18种中草药的3种溶剂(水、乙醇、石油醚)提取物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触杀活性和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bner的胃毒作用。结果表明,各种提取物(0.8g/mL)对甜菜夜蛾的胃毒作用不明显,校正死亡率最高为33.33%;但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较高,其中百部、黄柏、榧子、生山栀、鹤虱、木香的乙醇或石油醚提取物,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24h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其石油乙醚提取物的LC50值依次为:0.0826,0.0455,0.0145,0.0047,0.0038,0.0033g/mL。采用系统溶剂法分析发现,木香和鹤虱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均在氯仿萃取物中,表明其杀虫成分易溶于较弱极性溶剂中。进一步通过活性追踪法,对鹤虱提取物的柱层析各流分的活性检测表明,其杀虫活性成分的Rf值为0.5556~0.5926。该研究为进一步纯化新型植物源杀虫物质并确定其分子结构,从而开发其应用前景及发现新的杀虫活性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草药 提取物 鹤虱 木香 褐飞虱 甜菜夜蛾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原位试验和Tessier连续提取方法,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高、中、低3个水平下的土壤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土壤各种形态的砷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高污染水平土壤>中等污染水平土壤>低污染水平土壤;土壤中砷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以残留态为主,占90%以上,交换态砷所占比例最低,不到0.5%;不同形态砷之间大都显著正相关,但是两种有效性较高的砷形态(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与有机态砷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土壤砷的生物有效性表现为高污染水平土壤>中等污染水平土壤>低污染水平土壤,且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土壤砷的生物有效性逐渐升高。
关键词: 重金属 复合污染 水稻 土壤砷 形态分布 生物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共生菌groE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了江苏南京地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groEL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开放阅读框为1659bp,编码55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8.884kD,等电点为5.01。序列比对发现克隆的groEL基因与已登录的groEL基因(登录号:EF468716)起始密码子下游424bp处存在一个核苷酸的差异,与另一groEL基因(登录号:DQ356890)完全一致。利用PROTEIN DATA BANK在线软件对灰飞虱的groEL蛋白立体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灰飞虱的groEL蛋白为同型寡聚复合物,具有分子伴侣功能。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含该groEL基因和潮霉素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为下一步转化水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灰飞虱 共生菌 Wolbachia groEL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伴侣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GPS气象学的若干研究应用进展
《测绘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PS气象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本文介绍了GPS气象学基本原理、特点和分类,以及国内外GPS气象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若干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对翠冠梨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果实套袋对翠冠梨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测定了套袋与不套袋梨树外围新梢和内膛短枝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光响应曲线(Pn-PFD)和C02响应曲线(Pn-Ci)变化规律,同时对相应部位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对树体外围叶片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但对树体内膛叶片的光合特性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套袋使内膛叶片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FD)、日均净光合速率(DMPn)、光合能力(Pc)、光补偿点(Lc)、光饱和点(Lm)、表观量子效率(AQY)和羧化效率(CE)显著降低,但对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Rubisco最大羧化效率、RuBP最大再生速率无显著影响;套袋使内膛和外围果实的硬度、石细胞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升高,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但对单果重无显著影响。可见,果实套袋能明显降低树体内膛的光合有效辐射,使内膛叶片的光合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果实品质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绿豆品种根系发育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3种环境下比较了苏绿1号绿豆和江浦永宁绿豆根系的发育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种绿豆根系的自然分布均为2个圆锥体的复合体,其纵切面均为2个紧密结合的等腰三角形,上三角形顶角朝上,腰较短;下三角形顶角朝下,腰较长。根系的这种空间分布模式自植株三叶期即已形成。随着生育期的不断推进,2个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不断增加,2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不断变长,但根系分布的这种基本模式不变。在同一生育期,苏绿1号绿豆的顶角度数明显大于江浦永宁绿豆。说明,苏绿1号的根系发育呈横向型,江浦永宁绿豆的根系发育呈纵向型。根系鲜重增加的最快时间是分枝期到开花期,且苏绿1号绿豆根系的定型时间早于江浦永宁绿豆。可见,绿豆生长中后期,在栽培上保护好苏绿1号绿豆的根系显得尤为重要。伤流量测定表明,苏绿1号绿豆的根系活力明显强于江浦永宁绿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计算机模拟在作物生长发育研究中应用的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计算机模拟在作物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从作物模拟在农业系统学中的地位、模拟的分类与最新发展趋势、模型与模拟的异同、模拟的步骤、认识论价值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等视角评述了计算机模拟在作物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作物模拟技术增加了作物系统可观察量,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速度,其过程和步骤体现了认识论思想,具有深刻的认识论价值。应进一步加大其研究和应用力度,使之在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市场食用菌重金属、农药污染状况及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江苏市场食用菌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状况,采集了南京部分超市销售的食用菌产品以及江苏省部分食用菌生产基地的食用菌产品,测定重金属砷、汞、铅、镉和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敌敌畏、溴氰菊酯、多菌灵、百菌清含量。依据WHO和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每7 d允许摄入量(PTWI)和中国居民平均食物消费结构来评估食用菌对当地人群的重金属暴露风险。结果显示:食用菌干品中重金属砷、汞、铅、镉含量分别为0.341~1.600 mg/kg、0.005~0.052 mg/kg、0.090~1.110 mg/kg、0.033~1.000 0 mg/kg,鲜食用菌中砷、汞、铅、镉含量分别为未检出至0.127 mg/kg、未检出至0.026 mg/kg、未检出至1.250 mg/kg、0.000 5~0.046 0 mg/kg;食用菌干品中重金属砷、汞、铅、镉的检出率为100.0%,50.0%干品中砷含量、100.0%干品中汞含量、91.7%干品中铅含量、100.0%干品中镉含量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食用菌要求;鲜食用菌中砷检出率为73.3%、汞检出率为93.3%、铅检出率为86.7%、镉检出率为100.0%,100.0%鲜食用菌的砷、汞、镉含量和93.3%的铅含量达到绿色食品食用菌要求;所检食用菌样品中仅有1个检出多菌灵残留,其他样品中均未检出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敌敌畏、溴氰菊酯、多菌灵和百菌清。表明江苏市场大型超市和食用菌生产基地的食用菌总体是安全的,但部分食用菌中铅、镉的残留存在安全风险,值得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