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不同处理方法对独脚金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独脚金种子为材料,探讨预处理时间、温度、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低温层积、贮藏时间等不同处理方式对其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独脚金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最佳萌发温度为 30℃,预处理时间为 13d时萌发率最高;独脚金种子存在生理休眠现象,GR 24 可有效打破其休眠,萌发率显著高于 GA、6 KT、ABA 和 TZ 处理(p<0.05);贮藏 80~180 d的独脚金种子萌发率均可高达 80%以上,贮藏时间太短(10d)或太长(365 d)其萌发率均较低,表明独脚金休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低温会导致独脚金种子进入次生休眠,表现出休眠循环现象.

关键词: 独脚金 种子萌发 休眠 温度 贮藏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香露兜间作对香露兜香气成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露兜是中国热带地区特色香料作物之一,其叶片香气成分含量是鉴定香露兜品质的关键指标。香露兜适宜在遮阴条件下种植,其中在橡胶林下间作香露兜是海南地区常见的栽培模式,但橡胶间作香露兜后对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的影响仍未探明。本研究拟通过盆栽试验,对比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种类与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与香露兜单作相比,显著提高土壤容重13.63%,土壤碱解氮含量59.71%,土壤速效磷含量193.03%、土壤速效钾含量9.78%,土壤pH降低1.00(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共检测出10类68种香气成分,间作与单作相比,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烃类和酚类的物质种类数量分别减少56.52%、14.29%、33.33%、20.00%、28.57%(P<0.05);尽管呋喃类、烃类和酮类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显著减少65.28%、20.88%和69.00%,但醇类、呲咯类、酯类和呋喃酮类香气成分含量分别增加31.50%、597.56%、122.78%、96.89%(P<0.05)。土壤pH降低是香露兜叶片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烃类和酚类香气成分组成减少的主要原因;间作模式通过降低pH、提高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醇类、呲咯类、酯类含量,减少呋喃类、烃类含量;吡咯类物质是香露兜叶片主要香气成分物质,因此,橡胶/香露兜间作模式显著促进香露兜香品质提升。研究结果对优化和推广橡胶间作香露兜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胶农增收以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橡胶树 香露兜 间作 香气成分 土壤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农就业、技术采用与天然橡胶生产

林业经济问题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 2013 年和 2019 年海南省和云南省的两轮农户调查数据,借助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探索了种植规模、非农就业、技术采用与割胶生产的影响传递.结果表明:家庭橡胶种植规模越大,非农就业比例就越小,受教育年限增加和父亲从事非农就业能显著提高年轻劳动力兼业和务工的概率;天然橡胶市场条件恶化未改变橡胶种植规模与外出务工劳动力比例的负向关系;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束缚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进而促使农户更大可能保持正常割胶生产;具有省工特征的低频割胶技术还未作为应对种植规模扩大、非农劳动力增加影响割胶生产的选项.为平衡割胶生产和非农就业,建议加大省工割胶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年轻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橡胶种植规模 低频割胶技术 农业生产 中介效应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胍基乙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胍基乙酸是脊椎动物体内肌酸合成的唯一前体物,其具有改善机体精氨酸代谢、调节机体抗氧化机制、促进机体激素分泌和参与机体神经调节等生理功能。因其具有饲用安全、使用效果显著等特性,已被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型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胍基乙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从促进家禽的生长、提高肉品质、改善家禽的繁殖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旨为胍基乙酸在家禽生产中生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胍基乙酸 精氨酸 家禽 生产性能 肌肉品质 繁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改变了小麦生长对pH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害阈值作为土壤酸度改良的目标pH,对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5种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生长对pH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初始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稳定值分别为2.71、1.17、2.06、1.57和1.70 g·pot-1;达到稳定值95%、50%和5%时的pH阈值(即pH95%、pH50%、pH 5%),板页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31、4.42和3.53,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79、4.79和3.80,河流冲积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25、4.71和4.16,红砂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94、4.61和4.29,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72、4.66和3.59.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稳定值与土壤初始pH、有效磷、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50%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株高pH50%与土壤初始有效磷含量、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作物酸害阈值受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和酸度共同决定了作物的最大生物量,为培肥土壤、降低酸害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不同母质土壤 酸害阈值 有效磷 交换性镁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炭疽病拮抗菌分离、鉴定及生防机制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环境中分离获得芒果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细菌,明确菌株RL-LL04对病原菌的拮抗机理并探索菌株的生物防治应用潜能。通过稀释法与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拮抗细菌并进行系统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菌株对多种常见热带水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胞外酶检测以及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生防机制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开展离体芒果接种试验进行芒果炭疽病生物防治应用。分离获得73株具有拮抗效果的细菌,5株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达到70%以上,其中以菌株RL-LL04的抑菌率最高(82.2%),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gyrB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对多种常见热带水果病原真菌具有拮抗能力,该菌通过产生含有苯甲醛、3-甲基丁酸和苯酚等具有抑菌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与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等胞外酶抑制病原菌生长,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病原菌菌丝畸形、扭曲及断裂,且离体芒果炭疽病防治效率达52.7%。该结果为芒果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阐明菌株RL-LL04对芒果炭疽病的拮抗机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热带水果病害 芒果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防治 贝莱斯芽孢杆菌 挥发性有机物 胞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蚕对蓖麻毒素的代谢解毒作用

蚕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蓖麻蚕及蚕蛹是食用、饲用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但蓖麻蚕体内蓖麻毒素残留量及代谢解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严重限制其食品化、饲料化开发应用.为解析蓖麻毒素在蓖麻蚕体内的代谢解毒机制,对蓖麻蚕5龄幼虫添饲或注射蓖麻毒素,分析蓖麻蚕对蓖麻毒素的吸收率、注射毒素致死中量、毒素代谢降解率,检测GST-GSH-Px解毒体系酶活性变化,并分析添饲谷胱甘肽(GSH)对蓖麻蚕存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蓖麻蚕对蓖麻毒素的吸收率约为0.12%,大部分毒素随蚕沙排出体外.蓖麻蚕全龄添饲毒素原液(2.319 mg/mL)并未死亡,但注射致死中量LD50为13.90 ng/g.添饲蓖麻毒素后,1~5龄幼虫、蚕蛹、5龄蚕血淋巴和中肠中的蓖麻毒素含量极低(0.32~0.59 ng/g);添饲毒素后幼虫对毒素的降解率达99.99%,而注射毒素幼虫对毒素的降解率为97.57%.进一步分析表明,蓖麻蚕添饲毒素后全蚕、血淋巴和中肠中GSH含量以及GR、GST、GSH-Px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注射毒素后,全蚕和血淋巴中GSH含量先降后升,而GR、GST、GSH-Px酶活性则显著上调,中肠中GR、GST、GSH-Px酶活性呈上调趋势,但增幅比血淋巴更小,说明血淋巴和中肠是主要解毒组织,依赖GST-GSH-Px解毒防御体系完成毒素代谢;注射GSH能够延长幼虫致死中时(LT50)18.52 h,进一步确认GST-GSH-Px解毒防御体系在蓖麻毒素代谢降解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明确蓖麻蚕及蚕蛹体内蓖麻毒素含量极低,蓖麻蚕依赖血淋巴和中肠中的GST-GSH-Px解毒防御体系降解体内蓖麻毒素.上述结果为蓖麻蚕及蚕蛹的食用化、饲料化安全评价以及蓖麻蚕毒素解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蓖麻蚕 蓖麻毒素 代谢 解毒 还原型谷胱甘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藤酮对红脉穗螟的控制作用研究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对红脉穗螟的控制水平,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研究了鱼藤酮对红脉穗螟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鱼藤酮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具生物活性,其中对1龄幼虫的毒力最强,致死中浓度(LC50)为11.41 mg/L,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毒力逐渐减弱.鱼藤酮处理红脉穗螟卵后,可导致初孵幼虫存活率下降;鱼藤酮可阻碍红脉穗螟的化蛹和羽化,经浓度为181.12 mg/L的药液处理后,红脉穗螟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降至48.42%和24.44%;鱼藤酮还会导致红脉穗螟成虫寿命缩短和产卵量下降.喷施不同浓度的鱼藤酮后第7天,田间红脉穗螟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均高于50%,其中250 mg/L 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分别达80.94%和80.24%,与对照药剂啶虫脒处理效果接近.由此得出,鱼藤酮对红脉穗螟具有较好的防控潜力,可作为防治该虫的备选药剂.

关键词: 鱼藤酮 红脉穗螟 生物活性 发育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菠萝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比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是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贸易壁垒重要的技术参数,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贸易顺畅、产业发展,许多国家、组织和地区均规定了食品中的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本文以菠萝为对象,梳理了我国菠萝农药登记情况,查阅整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菠萝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情况,并分析内在差异,总结我国菠萝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并在我国菠萝用农药登记、标准制修订、风险交流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菠萝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菠萝 农药 最大残留限量 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叶黄酮醇检测方法优化及其含量比较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叶富含丰富的黄酮醇类物质,高效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可为获取木薯叶黄酮醇提供至关重要的评价技术.本研究旨在优化木薯叶中 4 种黄酮醇物质(杨梅苷、芦丁、烟花苷和水仙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以及分析不同木薯品种、采收期和成熟度对这些黄酮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 5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为 1∶50(g/mL),超声提取温度 50℃,超声提取时间 60 min可有效提取木薯叶中的 4 种黄酮醇;不同的C18 色谱柱配备HPLC-DAD能有效分离木薯叶中的 4 种黄酮醇;方法验证结果显示,4 种黄酮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良好,R2 分别达到 0.9999、0.9999、0.9999 和 0.9998;检出限在 6.0~10.0 mg/kg之间;定量限在 20.0~32.0 mg/kg之间;检测方法系统适应性较好,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变化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 1%;样品日内、日间和月内稳定性较好,含量变化 RSD 在0.44%~3.57%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在 92.68%~109.14%之间,RSD均小于 6.0%.利用建立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分析了30 个木薯种质中 4 种黄酮醇含量,芦丁和烟花苷含量占 4 种黄酮醇总量的 93.50%~99.30%,其含量高低由芦丁和烟花苷决定,但品种间决定黄酮醇总含量高低的相关性顺序为芦丁>水仙苷>烟花苷>杨梅苷;木薯种质的不同采收期和不同成熟度叶片中黄酮醇分析表明,在多数木薯种质中,第 270 天采收的芦丁、烟花苷和水仙苷含量高于第 180 天,杨梅苷因品种而异;不同木薯种质(除SC09 外)幼叶期的杨梅苷、芦丁和烟花苷含量均高于嫩叶期和成熟期;成熟期(除花叶木薯)水仙苷含量均高于幼叶期和嫩叶期.本研究结果可为木薯叶黄酮醇物质的开发利用(原料的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评价技术和依据,也为揭示木薯叶黄酮醇物质积累规律奠定基础.

关键词: 木薯叶 黄酮醇 HPLC 采收时期 成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