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省木豆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p(Ⅱ)F1/rp(Ⅱ)R1对海南木豆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和部分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海南木豆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为1430bp,rp基因片段为1170bp。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表明,引起海南木豆丛枝病的植原体应属于16SrⅡ组中的亚组ⅲ。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确定了引起我国海南木豆丛枝病的病原物为植原体,明确了其分类地位,为该病害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海南木豆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 rp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腺苷酸核糖基化作用因子1(MaArf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结构分析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rf(ADP-ribosylation factors)作为小G蛋白家族中的一类,在植物细胞的胞内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采后2d的香蕉(Musa accuminata L.AAA group)果实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条Arf基因,命名为MaArf1。序列分析表明,MaArf1在植物中是高度保守的。与水稻、苜蓿、马铃薯、小麦和拟南芥等物种中Arf基因的相似性都超过95%。并且MaArf1分别在24-31(序列为GLDAAGKT,Arf蛋白P结构域),67-71(序列为DVGGQ,G'结构域),126-130(序列为NKQDL,G结构域)的氨基酸处也具有保守的GTP结合结构域。根据已获得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研究又获得了该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对其结构分析发现,该序列全长1998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序列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并且在第4个内含子中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推测这些序列可能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也可能与RNA水平上的可变剪接有关。
关键词: 香蕉(Musaaccuminata L.AAAgroup) MaArf1 cDNA 基因组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关键词: 斑翅食蚧蚜小蜂 橡副珠蜡蚧 温度 光周期 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AGPase酶活性及其同工酶位点检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3个亲缘关系较远的高产木薯品种(SC124,SC8和Arg7)为材料,对块根发育过程中的AGPase活性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AGPase同工酶电泳技术(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AGPase酶活性较高时期同工酶位点进行检测,旨在分析木薯块根AGPase同工酶位点与AGPase酶活性和淀粉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木薯块根发育过程中AGPase酶活性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212),Arg7的AGPase酶活性和淀粉含量在块根发育都显著高于SC124和SC8。同工酶分析表明,木薯至少有6个同工酶位点(AGPa,AGPb,AGPc,AGPd,AGPe和AGPf),且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其中,3个品种共有的4个同工酶位点分别为AGPa、AGPc、AGPd和AGPf,AGPe位点只在Arg7中出现,初步判断同工酶位点AGPe可能与其较高的酶活性和淀粉含量有关。本研究为系统研究木薯品种间AGPase酶活性与淀粉积累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木薯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 同工酶位点 酶活性 淀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时珍国医国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接菌法半年及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接菌法进行人工结香,并用乙醚提取接菌法半年及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两批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并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样品中检出了2-(2-苯乙基)色原酮类成分。结论通过对比两批沉香样品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与含量,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质量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椰子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ISSR技术分析了来自多个国家的30份椰子品种或类型的遗传多样性。用29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了15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0条,多态性比率70%;用NTSYS软件计算出这30份材料的DICE相似系数在0.548~0.962,平均值为0.788。其中相似系数最高的是红矮(14号)和杂交种(16号)为0.962,最低的是海南高种(29号)和斐济高种(5号)仅0.548。用UPGMA方法构建聚类树,所有材料在相似系数0.79处被划分为三大类(类群A,B,C)。A类群包括所有引进的高种、矮种和杂交种,B类群包含了除雄树以外的所有特殊变异类型椰子,而来自海南的所有高种单独聚为C类。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南的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良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草蛉对螺旋粉虱的捕食作用
《环境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室内观察了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各龄幼虫对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的取食行为,并研究了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丽草蛉各龄幼虫具有背负杂物习性,其幼虫利用双颚夹取螺旋粉虱若虫的蜡粉背负于背部,并取食螺旋粉虱的若虫和蛹。丽草蛉2龄、3龄幼虫还取食螺旋粉虱成虫。丽草蛉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为Na=0.9287N/1+0.9287×0.0078N;对螺旋粉虱若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为127.8149头。丽草蛉可作为一种捕食性天敌在螺旋粉虱的生物防治中加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