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大豆CDD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优化、验证及引物筛选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DDP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目的基因分子标记技术。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大豆CDDP-PCR反应的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和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大豆CDDP-PCR体系为:Mg2+浓度2.0 mmol.L-1、Taq聚合酶用量1.5 U、引物浓度0.375μmol.L-1、dNTPs浓度0.3 mmol.L-1、DNA模板用量40 ng。该反应体系在16个大豆品种的验证中表现稳定可靠。利用大豆品种吉育75、本地黑豆及其9株F2代对该反应体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验证,结果显示,杂交后代植株中出现了双亲的位点及亲本位点的缺失。并从21条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13条引物。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豆 CDDP 正交设计 体系验证 引物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凸轮连杆型排种施肥无级变速器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国产机械式施肥播种机中种肥排量无级调节装置种类较少、电液式种肥排量无级调节装置成本较高,变量播种施肥作业调节范围有限、准确性与均匀性较差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连杆机构与凸轮机构实现无级变速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双凸轮连杆型无级变速器,它由输出机构、传动机构及调节机构共同实现对输出轴转速的无级调节。运动学仿真分析表明:无级变速器的机构设计合理,凸轮的轮廓曲面质量较高,设计方案可行;性能校验试验表明:随着传动比的变化,输出转速的相对误差值基本在0~10%的范围内波动,占空比值在其理论值附近的波动幅度不超过10%,均满足种肥排量调节的传动比精确性与传动平稳性要求。该研究可为变量施肥播种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仿真分析 试验 农业机械 播种机 无级变速器 凸轮连杆机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分胁迫对向日葵K~+、Na~+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盐分胁迫对向日葵幼苗K+、Na+吸收和分配的影响,在大田和室内盆栽环境下通过不同浓度盐分胁迫,研究K+、Na+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向日葵根、茎、叶中Na+含量均有所增加,K+表现为减少,因而K+/Na+值明显下降;各器官K+/Na+值表现为:叶>茎>根部,且叶与根和茎的K+/Na+值差异显著。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各器官的K+/Na+下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叶的K+/Na+下降显著。不同品种的K+、Na+含量及K+/Na+不同,耐盐性强的品种在盐碱胁迫下K+/Na+值降低幅度小。油用向日葵吸收的Na+主要积累于根部,阻止Na+向地上部运输的拒盐机制是向日葵具有较强耐盐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盐分胁迫 向日葵 K+ 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泌乳奶牛尾动脉和阴外动脉血浆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对3种日粮模式下泌乳奶牛尾动脉和阴外动脉血浆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探讨在乳腺对氨基酸摄取效率等研究中是否可以用尾动脉血代替阴外动脉血。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相近((554±21)kg),泌乳中期((120±24)d),产奶量相近((24.30±1.47)kg·d-1)的荷斯坦奶牛30头,分为3组,每组10头。试验设计为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饲喂日粮分别为日粮1(苜蓿+全株玉米青贮+羊草的混合粗饲料日粮组)、日粮2(概略养分水平约同日粮1秸秆日粮组)和日粮3(秸秆全部替代日粮1粗饲料日粮组)。试验持续28d,试验期最后2d分别采集阴外动脉和尾动脉血样,并测定尾动脉及阴外动脉血浆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日粮模式下尾动脉与阴外动脉血浆中大多数单一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只有Thr含量差异显著(P=0.023 4)。综上所述,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用尾动脉血代替阴外动脉血研究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效率。

关键词: 泌乳奶牛 尾动脉 阴外动脉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NF-α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和纯化出BMEC.以不同浓度(0、1 ng/mL、5 ng/mL、10 ng/mL)重组人TNF-α作用BMEC,分别于不同时间(12 h、24 h、48 h、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12 h TNF-α处理的各组及24 h,10 ng/m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着TNF-α浓度的升高,α-SM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升高趋势;48 h和72 h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TNF-α对BMECα-SMA mRNA的表达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α-SMA的蛋白表达量却很低,只有24 h 10 ng/mL处理组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研究表明,外源性TNF-α能够促进BMEC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除草剂对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防除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摸清东北春大豆区保护性耕作大豆田间杂草的发生规律,控制杂草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对大豆田的杂草进行调查并进行化学除草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大豆田主要发生的杂草有6科13种,禾本科杂草占65%,阔叶杂草占25%,其它杂草占10%,且狗尾草、稗草、藜、黄花蒿、卷茎蓼和苦苣是保护性耕作大豆田主要杂草。5种除草剂中等浓度处理的防除杂草效果和增产率均表现为:48.8%咪.氟.灭草松>48%灭草松>41%草甘膦>5%咪草烟>25%氟磺胺草醚。以2 250 mL.hm-241%草甘膦、3 150 mL.hm-248%灭草松和2 250 mL.hm-248.8%咪.氟.灭草松的除草效果更佳,在农业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大豆田 杂草 化学防除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向日葵籽实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9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进行5×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油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籽实含油率、亚油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含油率、亚油酸含量、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同时受到胚、细胞质及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基因的影响,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主要受控于细胞质效应基因和母体效应基因,细胞质互作则是影响油酸含量表现的主要效应;含油率、亚油酸含量的细胞质遗传率大于胚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油酸含量的细胞质互作遗传率大于其他效应遗传率;含油率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和母体显性的正相关,含油率与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和母体显性的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母体加性、母体显性和直接显性×环境互作效应的负相关;控制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的细胞质基因及母体显性基因存在着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而对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而言,则是母体加性基因及母体显性基因存在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品质性状 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DM模型的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动态发育遗传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环境下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发育时期的数据资料,估算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显性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在粗脂肪积累的不同发育时期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存在发育期间的间断表达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开花后0~10d和30~40d的时段内未能检测到加性遗传效应,25d|20d时段是加性效应表达的高峰期;显性效应在开花后的45d内均有极显著水平的表达,其中在开花后的15~30d的时段是显性微效多基因被激活及表达的活跃期,即杂种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母体效应在开花后的35~45d内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中最活跃期为开花后的40d|35d时段;在开花后的20d内(开花后初期和中期),基因效应的表达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含油率 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巴嘎黑马染色体核型及G带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对阿巴嘎黑马的染色体核型及G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阿巴嘎黑马染色体数目为2n=64,雄性核型为64,XY;雌性核型为64,XX。其中1~13号染色体为中或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4~3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则为2对大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另外,阿巴嘎黑马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且每对染色体都有其独特的带纹特征,其中部分染色体的G带与已报道的阿拉伯马的G带特征有明显差异。本研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阿巴嘎黑马染色体核型及G带特征,这将为阿巴嘎黑马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和疾病诊断提供资料。

关键词: 阿巴嘎黑马 染色体 核型 G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碳汇管理对策

草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约4亿hm2草原,草原具有强大碳汇功能,但人们对草原碳汇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还不足。综述了CO2、温度及降雨等气象因子和草原开垦、放牧、割草、施肥、人工草地建植等草地管理措施对草原碳汇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对我国草原管理实践提供借鉴。温度和降雨的改变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碳汇功能影响不同,以碳汇为目标的草地管理,必须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对碳固持的影响。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环境恶化,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退化草地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采用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能够极大的提高草地有机碳含量,据估算全国重度退化草地如果全面实施围栏封育措施,固碳潜力每年达12.01Tg C。过度放牧改变了草原植被群落结构,降低净初级生产力,C∶N增加,土壤氮的亏缺限制碳的固持,枯落物的量也降低,减少有机质的形成,草原碳汇功能降低。合理放牧管理增强草原碳汇功能。草原开垦减少枯落物的输入增加了土壤侵蚀,使土壤有机质暴露在空气中,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加快,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强度的刈割利用不利于草地碳汇,刈割利用要选择合适的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并通过粪尿或施肥等管理措施,返还割草地损失的营养物质。施肥、补播、耕翻和灌溉等改良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更新,提高草原生产力,增强草原固碳能力。农田弃耕和围封禁牧增强草地碳汇功能,配合施肥补播等其他管理措施,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提高其固碳效率。退耕还草增加草原碳汇,牧草固碳能力强弱为:豆禾混播>多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一年生禾草。

关键词: 草地管理 气候变化 草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