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葫芦巴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RNA-Seq技术对葫芦巴幼苗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葫芦巴转录组数据,为后续研究葫芦巴基因功能、代谢途径、分子标记及调控机理等方面提供参考。对测序数据拼接组装后获得16 456条unigene,总长度为19 770 394 bp。将获得的unigene分别与KEGG、Nr、GO和KOG等7大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有11 768条unigene得到注释,占总unigene的71.62%。其中GO数据库注释unigene9 029条,按照功能分为3个大类和52个亚类;有8 158条unigene在KEGG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涉及代谢通路300条;11 658条unigene在Nr数据库中获得注释,注释的同源序列主要来自豆科植物蒺藜苜蓿;有6 717条unigene在KOG数据库得到注释,涉及25个不同的功能分类。葫芦巴所有unigene中共检索到11 286个SNP位点,以C:G>T:A和T:A>C:G的突变类型发生频率最高;SSR特征分析中共检测到4 928个位点,其中单核苷酸重复2 262个,占SSR位点总数的45.90%。本研究构建葫芦巴转录组数据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开展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冷热应激对肉牛生理指标及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热应激可导致肉牛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重要指标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基于此问题,本文就冷热应激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肉牛血液内分泌、免疫、抗氧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了概述,对冷热应激的调控基因和分子机制做了挖掘,并在讨论部分展望了包括改变饲喂方式和基于GWAS的分子育种等增加肉牛冷热应激适应性的可行性方法。本文不但为更好地理解肉牛产业中冷热应激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我国提高冷热应激下肉牛的生产效率提供了育种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苜蓿与羊草混合比例对青贮饲草品质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两种原料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后的效果,试验将紫花苜蓿与羊草分别按鲜重质量比10:0、8:2、7:3、6:4、4:6、3:7、2:8、0:10混合青贮,并在贮存60天后,对不同比例的混贮饲草进行感官评价、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V-Score评分系统对发酵品质进行打分,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比例青贮饲草的营养和发酵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两种原料的最佳混贮比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羊草混贮效果优于紫花苜蓿和羊草单贮,混合青贮相比于单贮能够更好地保存及均衡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并提高青贮发酵品质,且当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比例达到6:4时效果最佳。


生物炭与有机肥等碳量投入土壤肥力与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关系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推荐施肥(NPK)、增施生物炭(NPKB)和增施有机肥(NPKO)的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调查了马铃薯根际土壤特性、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NPKB和NPKO处理的土壤pH、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有机碳(SOC)和C/N均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土壤IFI为NPKO最大(1.34),NPKB次之(1.21),NPK处理最小(0.65). NPKO处理较NPK和NPKB处理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和显著差异类群数,土壤AN、AP、AK、SOC、TN和IFI是细菌多样性指数的显著相关因子(P<0.05);pH、TN和SOC是细菌类群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重要性排序为:TN(70.59%)>SOC(49.42%)>pH(27.08%).结构方程表明,土壤pH相关的土壤特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是影响IFI的直接路径,土壤pH相关的土壤特性还可通过影响细菌Shannon多样性间接影响IFI.这些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在生物炭和有机肥增施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且相互关联,土壤pH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其中NPKO处理对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佳.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块茎产量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分析4个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艺性状、土壤表观养分平衡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地油莎豆茎蘖数、株高、单片叶面积等均有增加,但过高的施氮量会造成油莎豆地上部徒长,导致产量下降;施氮量为150 kg·hm-2(N2),油莎豆最大根长、根体积等农艺性状最优,油莎豆整株干重及块茎产量均最高,块茎鲜产可达到9298.87~10336.06 kg·hm-2;两地氮素表观盈余率在0 kg·hm-2(N0)和75 kg·hm-2(N1)水平下均为负值,150 kg·hm-2(N2)和225 kg·hm-2(N3)水平下均为正值,表明两地氮素均在N2水平即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氮素平衡状态.冗余分析也表明油莎豆茎蘖数、最大根长、根体积、氮携出量是驱动油莎豆干物质及块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北方沙质土壤条件下,N素施入量为150 kg·hm-2时,可促进油莎豆对养分的吸收、维持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有利于油莎豆良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油莎豆 施氮水平 农艺性状 块茎产量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菊芋新品种'蒙芋3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蒙芋3号’菊芋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白皮菊芋品系为母本,从陕西省引进的地方红皮菊芋资源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25~155 d,株高平均为2.4 m,一级分枝数2~5个;块茎集中且形状较规则,皮及芽眼均为粉色;块茎产量33 180~35 000 kg·hm-2,抗逆性强,适合降雨量300 mm以上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盐碱化地区种植。


呼伦贝尔饲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饲草是草食畜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饲草产业是其发展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农业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呼伦贝尔饲草产业资源(年产量为2 796万t),主要有三大板块(天然牧草、人工饲草和秸秆饲草),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32.8%。但聚焦到产业层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分类分级没有量化标准、草资源损耗、浪费、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饲草产业科技水平、产业链条难以形成等,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梳理了呼伦贝尔天然牧草、人工饲草和秸秆饲草产业生产现状,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呼伦贝尔优化饲草产业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减少浪费损失、多元化草产品技术研发、人工草地建设降低草原承载压力、饲草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呼伦贝尔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与生计关系研究进展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11-2022年生态与生计研究的2062篇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共现、热点、聚类和突现等分析,定性定量地阐明国内外生态-生计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生态-生计研究的发文量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但近两年呈下降趋势;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科学、可持续性科学和生态学领域,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多元化和精细化的研究趋势,研究热点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治生态、生态保护、生计、影响与冲击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与地理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计和政策绩效评估方面,研究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缺乏创新性,与国际相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的关系方面关注度不足.对国内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以促进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 生计 CITESPACE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热点趋势


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评价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最佳混播组合、比例和刈割期,本研究以燕麦'蒙饲燕1号'('Mengsiyan 1')、'蒙饲燕2号'('Mengsiyan 2')、'青引1号'('Qing yin1')分别和箭筈豌豆混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播组合和比例的饲草在不同刈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混播能够显著提高箭筈豌豆的株高、鲜重和干重(P<0.05);以燕麦150kg·hm-2和箭筈豌豆75 kg·hm-2单播量配比的'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3∶1)在乳熟期、'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在乳熟末期干草产量最高;'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在各刈割期干草产量均低于同期燕麦单播产量.2)不同混播处理粗蛋白含量较燕麦单播基本呈增加趋势,粗蛋白含量从抽穗期、乳熟期到乳熟末期逐渐降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在乳熟末期达到最高;不同混播组合在1∶3的比例下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均最低.3)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对混播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各混播组合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和'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分别在乳熟末期刈割隶属综合评价值较高,其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最佳(0.70).


覆膜垄作对旱地雨养马铃薯田N2O排放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旱地雨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是一个重要的氧化亚氮(N2O)排放源,是当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动下,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覆膜和垄作栽培是其中两种重要的种植方式,但其栽培下的马铃薯田N2O排放规律尚不十分明确。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自然降水条件下的马铃薯田为试验对象,设置平作覆膜、垄作覆膜、平作不覆膜和垄作不覆膜4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N2O的排放通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不同时期与N2O排放相关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丰度,并测定相关的土壤要素,进而探究在覆膜和垄作条件下,影响雨养马铃薯田N2O排放特性和规律的微生物机理。结果表明,雨养马铃薯田是N2O排放源,其全生育期内平均N2O累积排放量为N (0.47±0.08) kg·hm-2。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水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整个马铃薯生育期,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基本起到了控制N2O排放的作用(P<0.05),而不是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菌。覆膜和垄作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使根际生态微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活性,最终使N2O排放发生变化。其中,覆膜垄作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及排放强度最高,且垄作不覆膜处理的排放最少(P<0.05),累积量达到了0.401-0.515 kg·hm-2。因此,从减排和不减产的角度来看,采用垄作不覆膜的种植方式效果最显著,旨在为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