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66条记录
基于Thermal Time模型预测高加索三叶草花序生长和花期发展

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hermal time模型认为植物需要高于基准温度(Base temperature, Tb)累积固定量的热效应(Thermal time,Tt)来完成特定的发育阶段,低于Tb或未达到固定量的Tt,不发生发育阶段的转化。本文在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新西兰坎特伯雷平原设置5个试验区,以高加索三叶草(Trifolium ambiguum Bieb.)为研究对象,观测单个花序发育速率和种群开花进展速率。基于试验区温度,运用Thermal time模型预测花序生长和花期进展,旨在量化花序开放和花期推进所需的热量条件,以此指导高加索三叶草饲草利用和种子生产。结果表明,高加索三叶草从现蕾发育到最大花序尺寸约需在2℃以上累积25℃·d;从始花期到盛花期需在7.5℃以上累积635℃·d;从盛花期到结实期存在地形差异,高原地区需在8.7℃以上累积1813℃·d,平原地区需在3℃以上累积1290℃·d。在高原地区高加索三叶草更适合饲草利用,在平原地区有种子生产利用的潜质。

关键词: 高加索三叶草 温度 基温 花期 热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苜蓿小光壳叶斑病室内药剂筛选及不同苜蓿品种抗性评价

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在内蒙古多地发现由三叶草小光壳(Leptosphaerulina trifolii)造成的苜蓿小光壳叶斑病,为筛选苜蓿(Medicago sativa)小光壳叶斑病的高效化学药剂和抗病品种,本研究通过室内药效测定,比较了14种杀菌剂对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对46份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恶醚唑对NM05菌株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有效抑制中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值分别为0.0091,0.0383和0.1073 mg·L-1;经抗病性评价,供试品种中有高抗品种4份,中抗品种17份,中感品种23份和高感品种2份,其中高抗品种为‘苜蓿801’、杂花苜蓿、‘赛特’和‘呼伦贝尔’杂花。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3个苜蓿小光壳叶斑病高效杀菌剂和4个苜蓿高抗品种,为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的田间防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苜蓿小光壳叶斑病 杀菌剂 筛选 品种抗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及其干预途径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的耐药性愈发严重,给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对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耐药机制及耐药性干预,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针对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耐药机制以及基于细胞膜泵、自噬水平、细胞呼吸链、寄生虫替换、植物提取物与驱虫药联合驱虫、抗性宿主培育等途径逆转耐药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科学防治、合理用药以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耐药分布 耐药机制 耐药性逆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氮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研究叶面氮肥不同施用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影响的科学问题。[方法]以利禾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根部施肥处理(CF)、叶面减氮20%处理(LF1)、叶面常规施氮处理(LF2)、叶面增氮20%处理(LF3),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进行研究。[结果]2021年LF1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较CK和CF高出23.04%和1.47%,2022年同样以LF1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较LF2和LF3高出2.19%和9.91%。干物质分配拔节期时以叶为主,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以茎为主,抽雄吐丝期后,穗、籽粒干物质分配占比逐渐增高,在成熟期达到最大。[结论]叶面氮肥不同施用处理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LF1处理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分配占比最高。

关键词: 叶面氮肥 施用量 玉米 干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诱集效果

植物保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色粘虫板(简称“色板”)因其绿色、安全、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综合治理中。本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虚拟波长对应颜色的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同时针对2种悬挂高度下的粘虫板诱集效果及花蓟马种群年发生数量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粉色(R7花期:6 241.67头/板,2023年)和蓝色粘虫板(5 329.33头/板,2023年)对花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白色(3 395.33头/板,2023年),黄色和绿色效果最差。粘虫板悬挂高度为2.4 m时诱集到的花蓟马数量显著高于1.2 m高度。向日葵田花蓟马种群数量随着向日葵花期的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20日左右数量达到了峰值(2022年2 614头/板,2023年8 049.25头/板),之后逐渐降低。因此,在对向日葵花蓟马的监测和防控中,建议使用蓝色和粉色粘虫板,悬挂高度为2.4 m,并在8月12日前对花蓟马进行有效的防控。

关键词: 向日葵 花蓟马 粘虫板 悬挂高度 诱集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葫芦巴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RNA-Seq技术对葫芦巴幼苗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葫芦巴转录组数据,为后续研究葫芦巴基因功能、代谢途径、分子标记及调控机理等方面提供参考。对测序数据拼接组装后获得16 456条unigene,总长度为19 770 394 bp。将获得的unigene分别与KEGG、Nr、GO和KOG等7大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有11 768条unigene得到注释,占总unigene的71.62%。其中GO数据库注释unigene9 029条,按照功能分为3个大类和52个亚类;有8 158条unigene在KEGG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涉及代谢通路300条;11 658条unigene在Nr数据库中获得注释,注释的同源序列主要来自豆科植物蒺藜苜蓿;有6 717条unigene在KOG数据库得到注释,涉及25个不同的功能分类。葫芦巴所有unigene中共检索到11 286个SNP位点,以C:G>T:A和T:A>C:G的突变类型发生频率最高;SSR特征分析中共检测到4 928个位点,其中单核苷酸重复2 262个,占SSR位点总数的45.90%。本研究构建葫芦巴转录组数据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开展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葫芦巴 转录组 Unigene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热应激对肉牛生理指标及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热应激可导致肉牛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重要指标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基于此问题,本文就冷热应激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肉牛血液内分泌、免疫、抗氧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了概述,对冷热应激的调控基因和分子机制做了挖掘,并在讨论部分展望了包括改变饲喂方式和基于GWAS的分子育种等增加肉牛冷热应激适应性的可行性方法。本文不但为更好地理解肉牛产业中冷热应激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我国提高冷热应激下肉牛的生产效率提供了育种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冷热应激 肉牛 生理生化指标 调控基因 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与羊草混合比例对青贮饲草品质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两种原料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后的效果,试验将紫花苜蓿与羊草分别按鲜重质量比10:0、8:2、7:3、6:4、4:6、3:7、2:8、0:10混合青贮,并在贮存60天后,对不同比例的混贮饲草进行感官评价、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V-Score评分系统对发酵品质进行打分,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比例青贮饲草的营养和发酵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两种原料的最佳混贮比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羊草混贮效果优于紫花苜蓿和羊草单贮,混合青贮相比于单贮能够更好地保存及均衡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并提高青贮发酵品质,且当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比例达到6:4时效果最佳。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羊草 混合青贮 青贮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与有机肥等碳量投入土壤肥力与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关系

环境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推荐施肥(NPK)、增施生物炭(NPKB)和增施有机肥(NPKO)的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调查了马铃薯根际土壤特性、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NPKB和NPKO处理的土壤pH、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有机碳(SOC)和C/N均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土壤IFI为NPKO最大(1.34),NPKB次之(1.21),NPK处理最小(0.65). NPKO处理较NPK和NPKB处理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和显著差异类群数,土壤AN、AP、AK、SOC、TN和IFI是细菌多样性指数的显著相关因子(P<0.05);pH、TN和SOC是细菌类群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重要性排序为:TN(70.59%)>SOC(49.42%)>pH(27.08%).结构方程表明,土壤pH相关的土壤特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是影响IFI的直接路径,土壤pH相关的土壤特性还可通过影响细菌Shannon多样性间接影响IFI.这些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在生物炭和有机肥增施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且相互关联,土壤pH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其中NPKO处理对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佳.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根际微生物 土壤肥力 培肥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块茎产量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分析4个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艺性状、土壤表观养分平衡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地油莎豆茎蘖数、株高、单片叶面积等均有增加,但过高的施氮量会造成油莎豆地上部徒长,导致产量下降;施氮量为150 kg·hm-2(N2),油莎豆最大根长、根体积等农艺性状最优,油莎豆整株干重及块茎产量均最高,块茎鲜产可达到9298.87~10336.06 kg·hm-2;两地氮素表观盈余率在0 kg·hm-2(N0)和75 kg·hm-2(N1)水平下均为负值,150 kg·hm-2(N2)和225 kg·hm-2(N3)水平下均为正值,表明两地氮素均在N2水平即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氮素平衡状态.冗余分析也表明油莎豆茎蘖数、最大根长、根体积、氮携出量是驱动油莎豆干物质及块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北方沙质土壤条件下,N素施入量为150 kg·hm-2时,可促进油莎豆对养分的吸收、维持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有利于油莎豆良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油莎豆 施氮水平 农艺性状 块茎产量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