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弃耕地植物群落生物量权衡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不同适应策略.由于不合理利用和开垦天然草原导致大面积草地退化,因此我国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工程,旨在恢复退化的草地生态系统.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自然恢复的不同年限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限(5年、15年、20年)弃耕地及天然草地(对照)群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物种组成及其相对生物量、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探究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弃耕地群落生物量权衡(Trade-off)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弃耕年限的增加,群落结构由一二年生植物占主导逐渐转化为多年生植物占主导,且植物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不同年限弃耕地生物量均向地上权衡,随弃耕年限增加,向地上权衡幅度越来越小,天然草地则向地下权衡;土壤水分和一二年生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是驱动生物量权衡的关键因素.


纳米硒对甜菜叶片转录组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喷施外源硒对甜菜响应的分子机制,采用糖甜菜品系HD802种子作为供试材料进行水培试验,纳米硒浓度分别设置为0(喷施清水,对照),20,50,80,100,150,200 mg/L,待真叶长至8片叶时均匀地喷施纳米硒溶液,24 h后取样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经数据分析,选取50,150 mg/L的纳米硒处理叶片送检,进行转录组测定,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和显著富集通路。结果表明,纳米硒50 mg/L处理对甜菜叶片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150 mg/L处理对甜菜叶片具有破坏效果。鉴定出9 161个DEGs,其中,上调表达3 717个、下调表达5 444个;GO功能富集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细胞通讯、膜的组成部分、膜的固有成分、初级代谢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和生物过程等;KEGG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植物病原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转录因子分析共涉及AP2、zf-Dof、HLH、WRKY、HSF_DNA-bind、NAM、zf-BED、Homeobox等11个家族。研究找到了硒处理对甜菜幼苗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适宜浓度,初步筛选出甜菜外源硒响应的相关基因。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灌木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灌丛化现象在草地生态系统上广泛发生.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灌木种群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可研究放牧干扰下不同灌木种群的耐牧特性,对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草原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半灌木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及小半灌木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下称为"灌木")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载畜率下各个灌木种群的密度、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下称为"数量特征值")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冷蒿的数量特征值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他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均在CK或LG区出现最大值,且不同灌木邻近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不同灌木邻近土壤全氮含量随着载畜率增加而下降;冷蒿邻近有机碳含量在CK区最高,小叶锦鸡儿邻近速效磷含量在HG区最高,其余灌木邻近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在LG区最高.灌木种群数量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为:土壤有机碳与冷蒿和驼绒藜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土壤速效磷与木地肤高度、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载畜率均会对灌木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产生影响.


CRISPR/Cas9系统在畜禽遗传改良中研究进展
《遗传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方法,在畜牧业遗传改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以高效、精准的特点,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目前,基于 CRISPR/Cas9 的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和基因修饰等已被广泛应用,实现了对畜禽物种的重要生产性状进行精准改良.本文介绍了 CRISPR/Cas9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绒毛纤维生长、乳品质成分、抗病育种以及动物福利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地了解CRISPR/Cas9 技术在畜禽基因编辑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畜禽 遗传改良 经济性状


缓释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缓释氮肥不同施用量下玉米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光响应曲线拟合,以期为农牧交错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德5号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0年分别测定分析了玉米抽雄—吐丝期穗位叶在N 0(N0,CK),120(N8),180(N12),240 (N16),300(N20),360(N24) kg/hm~2 6个氮肥梯度下的SPAD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干物质积累规律。2 a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6处理最高,且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光响应曲线拟合分析得出,N16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2019,2020年N16处理分别比N0、N8、N12、N20、N24处理提高37.48%,29.51%,31.85%,18.17%,37.32%和80.04%,59.73%,50.30%,6.42%,62.51%。全株干物质及穗部干物质积累与最大净光合速率、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关键词: 玉米 光合日变化 氮肥梯度 光响应曲线 抽雄—吐丝期 干物质量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山桐子性别分子标记
《植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是我国特有且极具开发潜力的油料树种,果实含油率高且油品好。在苗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山桐子进行性别鉴定,可有效降低种苗培养成本。在前期组装的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山桐子基因组基础上,进一步对山桐子雌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雌雄株系的特异性片段,确定山桐子属于ZW/ZZ性别决定类型;并根据3.365×107个SNPs,结合性别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性别的19号染色体,并将性别决定区段定位到35Mb附近;针对显著性位点,开发了性别共显性CAPS分子标记。该方法可在幼苗期快速、高效鉴定山桐子的性别,极大地降低了山桐子育苗环节的生产成本,也可在山桐子种质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前列腺素D2对大肠杆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ELISA、荧光定量PCR、HE染色和免疫荧光法分析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过程中对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损伤相关因子(HMGB-1)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E.coli感染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H-PGDS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01);PGD2分泌量也显著上升(P<0.001);内源性PGD2抑制剂(H-PGDS inhibitor 1、HQL-79)能够显著抑制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损伤相关因子(HMGB-1)的表达并减轻了组织损伤;外源性添加PGD2后可显著促进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HMGB-1的表达及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增加。结果表明,PGD2能够通过调控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的过程促炎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加剧了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前列腺素D2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 细胞因子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


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杀菌剂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9株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通过紫外诱导结合药剂筛选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开展了抗药性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致病力、靶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量测定等研究.结果显示:119株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范围为0.0121~0.8907 μg/mL,平均值为0.2403±0.1365 μg/mL,呈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田间抗药性菌株;经室内诱导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19AH-5A、19AH-5C,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是野生型敏感菌株的5.857和12.903倍;此外,抗药性菌株19AH-5C的生物学特性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而19AH-5A的致病力下降严重;2株抗药性菌株中戊唑醇靶标蛋白的编码基因CYP51的碱基序列与敏感菌株完全一致,未发现可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突变,但在戊唑醇培养条件下,抗药性菌株19AH-5C中靶基因CYP5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3.72倍.油菜核盘菌在戊唑醇选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菌株,根据119株核盘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研究结果判断,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存在中等抗药性风险,因此使用戊唑醇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应持续开展病原菌抗药性水平监测,同时可将不同作用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发生.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3种蔬菜枯萎病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开发可抑制设施蔬菜类病原菌的植物源杀菌剂,设置不同浓度的瑞香狼毒无水乙醇提取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研究其对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变黑轮枝菌活性的抑制情况,并进行毒力分析。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提取液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提取液浓度分别为8、10 mg/mL时,对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均能够达到50%以上,且当提取液浓度为15 mg/mL时,抑菌率值最大,分别为87.38%和92.84%;而当提取液浓度达到20 mg/mL时其对变黑轮枝菌的抑制率才能达到50%以上(59.09%)。有效中浓度EC50值由大到小为变黑轮枝菌(15.64 mg/mL)>尖孢镰刀菌(9.08 mg/mL)>立枯丝核菌(5.62 mg/mL)。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供试3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变黑轮枝菌抑制作用最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