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COI基因兼并引物对15种36个南极鱼类DNA进行扩增测序,并结合Gen Bank已有序列进行联配分析,对南极鱼2科22属43种共97条COI基因片段(539 bp)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研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与可行性。结果分析表明,43种南极鱼科和鳄冰鱼科的鱼类COI基因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31.9%、G:18.3%、A:22.2%和C:27.6%,具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南极鱼类的种间平均距离为0.157,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距离的79倍;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除南极小带腭鱼(Cryodraco antarcticus)和罗斯海小带腭鱼(Cryodraco atkinsoni)外,其余的鱼类皆能够形成独立的分支,且与形态学分支一致。由此可见,DNA条形码对南极鱼亚目鳄冰鱼科和南极鱼科鱼类能够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基于COI基因所建的NJ(neighbor-joining)树对物种分类具有较为准确的辨识力。系统发生关系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对除南极小带腭鱼(Cryodraco antarcticus)和罗斯海小带腭鱼(Cryodraco atkinsoni)外的南极鱼物种进行鉴定,不仅可以作为形态学的辅助手段为南极鱼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并且可以用于探讨南极鱼类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关键词: DNA条形码 COI 系统进化 南极鱼科 鳄冰鱼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物性状分析方法的不同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11月在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滩、8年、9年、14年、16年和20年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以及天然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红树林生物调查数据,通过"裸滩-人工林-天然红树林"对照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性状分布模式、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滩、8至16年无瓣海桑人工林以及天然林和20年林龄人工林分别具不同的性状分布模式;其中栖息地结构越复杂和有机质含量越高,大型底栖动物中低迁移能力、较小个体和栖息方式为爬行/游泳型、幼虫为浮养幼虫以及食性为沉积食性和植食性的物种所占比例越大。功能多样性总体上随栖息地结构复杂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功能冗余则呈红树林样点远高于裸滩的趋势。总体而言,红树林栖息地结构复杂性的适量增加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较为有益。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性状 功能多样性 功能冗余 恢复阶段 无瓣海桑人工林 栖息地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中华鳖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8
摘要:为了解黄芪多糖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以600只初始体重为(35.46±0.54)g的健康中华鳖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25%、0.50%、0.75%及1.00%的黄芪多糖,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对中华鳖生长、免疫力的影响。养殖实验结束后,自实验组的每个重复中随机抽取30只中华鳖,注射0.1 m L浓度为2.0×10~7CFU/m L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表明黄芪多糖可以显著提高中华鳖生长速度及成活率;实验组中华鳖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量为0.75%时,中华鳖AKP、ACP、LSZ、SOD和GSH-PX活力最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过量添加(1.00%)则会降低其活性表明中华鳖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攻毒实验表明,添加黄芪多糖组的中华鳖抵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0.25%添加组与其他实验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黄芪多糖适合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中华鳖的养殖中,建议饲料中添加量为0.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试验以团头鲂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各试验区共鉴定出藻类5门92种,其中绿藻46种、蓝藻15种、裸藻15种、硅藻10种、隐藻5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绿藻丰度、绿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浮游植物总丰度、蓝藻丰度、蓝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上述所有指标在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和变化规律。多样性指数所指示的水质状况显示,排水区接近中度污染,高密度养殖区为轻度污染,其余各试验区为清洁水体;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的水质都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关键词: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 水质评价 团头鲂 浮游植物 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病的遗传力和育种值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是我国沿海地区特有的海水经济养殖品种,在高密度工厂化养殖过程中该品种易受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患腹水病并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该品种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以本实验室2016年建立的半滑舌鳎家系为基础,从22个家系中分别选取1 999尾和1715尾295日龄左右的幼鱼进行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实验一共进行288 h,于300 h终止,2次实验感染后存活率范围分别为:0~95.45%和0~87.30%,平均存活率分别为31.17%和26.88%。成对t检验结果表明,2次感染实验中各家系感染后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21>0.05)。本研究采用0/1(0表示死亡, 1表示存活)和每尾实验鱼在实验中的存活时间作为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的表型,并利用3种遗传评定模型对该性状进行分析。此外,对各家系育种值(家系中所有个体育种值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成对t检验以比较3种模型对该性状的估算能力。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遗传力为0.17±0.05~0.36±0.20,属中低遗传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估算出的各家系育种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范围为0.94~0.97,呈高度正相关关系。3组家系育种值有相似的排名,成对t检验结果表明3组排名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属于中低遗传力性状,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适合采用家系选育的方式对该性状进行选育。此外,3种模型对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遗传参数的估算能力相似。本研究在人工感染实验的基础上,利用3种遗传评定模型分析了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遗传参数,得到了该性状的遗传力和各家系育种值,补充了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遗传参数估计相关内容,为选育抗哈维氏弧菌的半滑舌鳎苗种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鳙池塘分区养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在高密度鳙和黄颡鱼、鲢混养模式下,通过在池塘中设置1/4拦网(A组)、1/2拦网(B组)和无拦网(C组)处理和分析养殖期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特征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来探讨设置拦网是否会减轻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以保证水体中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结果显示,A、B组TSS明显降低(P<0.05),但TN、TP等营养盐显著增高(P<0.05)。各处理组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相对较多,分别占比为30.4%—36.6%和51.6%—57.0%,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相对较少。各处理组的物种组成变化不明显,物种多样性(H')仅在7月9日和7月23日2次采样中,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其他时间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中的主要优势种群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但轮虫在实验后期趋于小型化。另外,大型优势物种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随着采样时间在C组中消失,在A、B组仍存在。轮虫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各处理组中的变化不显著,枝角类和桡足类总生物量则是在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说明拦网分区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减缓其生物量的骤降。研究结果对维持池塘浮游动物生态平衡和增加池塘中鳙的天然饵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沉积物碳氮磷的关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2009~2010年对淀山湖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碳氮磷含量进行了季度调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共鉴定底栖动物3门5纲17种,优势种为背蚓虫、寡鳃齿吻沙蚕和河蚬,群落密度以前两者为主(占81.2%),生物量以后两者贡献较大(75.0%)。沉积物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分别为7.91、1.02和0.79 mg/g,两两间均无相关性。多变量分析显示,淀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无显著空间差异;多配对非参数检验表明,现存量(密度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香浓指数H’、辛普森指数D、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沉积物碳氮磷中,仅总氮含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现存量与TN显著正相关,多样性与TP显著负相关,且均不与TOC相关。使用底栖动物Carlander、H’和d指数、ABC曲线及沉积物氮磷相关的指标,评价了淀山湖表层底质的环境质量,总体表明该湖处于中度—严重污染程度或中营养—富营养状态。淀山湖底栖动物总密度及寡毛类密度低、多毛类和河蚬占优的结构特征与该湖为近距离经江通海湖泊及其底泥为有机质含量低的粉砂质粘土有关。
关键词: 淀山湖 底栖动物 沉积物营养盐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强对菌藻共生生物膜群落结构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探讨养殖池塘水质条件下,光强变化对菌藻共生生物膜内细菌的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的影响,构建了3组菌藻共生生物膜反应器,设置光照强度依次为0,4750,7580 lx。结果表明,对照组、1#试验组及2#试验组在试验过程中平均水温分别为(24.9±0.2),(24.9±0.3),(25±0.2)℃,平均pH值分别为6.07±0.99,6.42±0.76,6.70±0.68,平均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6.15±1.21),(6.80±0.92),(7.14±0.68)mg/L,平均叶绿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71±0.42),(5.25±2.36),(235.12±86.06)μg/L。不同光照环境下的菌藻共生生物膜水质环境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与评价
《河北渔业 》 2018
摘要:通过养殖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对水环境和养殖生物影响的分析,对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海水工厂化养殖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不仅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还明显提高了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和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突变浓度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8
摘要: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浓度(MPC),为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IC_(99)(抑制99%细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肉汤法富集嗜水气单胞菌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暂定防突变浓度(MPC_(pr))和MPC,并计算选择指数SI(即MPC/MIC_(99))。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6的MIC为1.0μg/m L,MIC_(99)为0.8μg/m L;MPC为4.8μg/m L;SI(MPC/MIC_(99))为6;突变选择窗(MSW)(MIC_(99)~MPC)为0.8~4.8μg/m L。氟苯尼考对分离于患病水生动物的40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IC_(50)、MIC_(90)和MPC_(90)分别为1.0、2.0和16.0μg/m L;SI(MPC_(90)/MIC_(90))为8。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PC90较高,易诱导嗜水气单胞菌产生耐药性。出于对药物安全性问题的考虑,建议氟苯尼考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是缩小甚至关闭耐药突变选择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防突变浓度 氟苯尼考 嗜水气单胞菌 选择指数 耐药突变选择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