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流行性肉芽肿性丝囊霉菌病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行性肉芽肿性丝囊霉菌病(epizootic granulomatous aphanomycosis,EGA),俗称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EUS),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卫生法典》所列的疫病,也是我国法定的二类动物疫病,目前危及4大洲20多个国家的94种咸水或淡水鱼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国内EGA疑似病例日益增加,但由于该病原分离纯化困难,导致各界对国内是否存在该病有很大争议。通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物学、诊断和防控等角度对EGA进行综述,期望有利于该病的研究和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FAO48.1区南极磷虾渔业资源评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海域南极磷虾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由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多年来始终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在南极海域内设立的48.1区的捕捞限额控制在1.55×10~5t,从而引发了众多争议,采用CCAMLR公布的2006-2015年生产统计数据,利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对FAO 48.1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渔业资源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前48.1区南极磷虾资源的环境容纳量为(1.93~7.84)×10~7t;渔业资源综合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0.4~0.6;2016年48.1区南极磷虾的平均生物量为3.88×10~7t;48.1区南极磷虾资源当前最大持续产量(MSY)为5.5×10~6t;当前的触发产量远低于MSY的阈值,48.1区内南极磷虾资源几乎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建议提高48.1区南极磷虾的触发产量至5.5×10~5t。
关键词: 南极磷虾 FAO48.1区 贝叶斯模型 资源评估 触发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G-MS联用分析海藻和稻壳的协同耦合热解机制
《太阳能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TG-MS分析技术,对条浒苔、稻壳及条浒苔与稻壳质量比(3∶1、2∶1、1∶1、1∶2、1∶3)混合物的热解过程进行研究。条浒苔和稻壳热解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在主要挥发分析出阶段表现为放热,后者主要表现为吸热。而条浒苔与稻壳任意比例混合热解时均表现为放热,说明两者混合热解可实现能量的耦合、减少外部供给热量。两者混合后在主要热解阶段热失重速率试验值高于理论值,且在混合质量比为1∶2时提高最明显。通过热重-质谱分析可知,由于稻壳的加入,条浒苔和稻壳混合热解生成NO、NO_2和SO_2气体的反应受到抑制,且在混合质量比为1∶3时抑制效果最强。故条浒苔与稻壳的混合热解,并非各组分热解特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发生协同耦合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对南极磷虾品质特性及虾粉得率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处理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热处理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南极磷虾热处理过程中不同中心温度下虾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常压水煮加热方式,设置热处理温度固定为100℃对南极磷虾进行热处理,以热处理损失率、固形物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虾青素为品质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当中心温度在30℃~80℃区间范围、温度梯度5℃时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达到不同中心温度对南极磷虾的品质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磷虾的热处理损失率和固形物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脂肪含量不断增加;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大致呈随着中心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仅在55℃~65℃略微升高后继续缓慢下降;虾青素含量在温度30℃~55℃时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55℃之后下降速率加快;虾粉得率随温度升高呈不断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南极磷虾常压水煮加热时中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55℃~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冻藏过程中脂质品质的变化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冻藏(—18℃)条件下南极磷虾脂质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脂质提取率、甘油三酯(TG)含量、胆固醇(TC)含量、磷脂(PL)含量、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虾青素含量、过氧化值(POV)、茴香胺值(A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等为衡量指标评价冻藏过程中南极磷虾脂质品质的变化。结果:贮藏90 d,南极磷虾中脂质提取率、TG含量、TC含量和PL含量分别由4.79%、34.2%、2.08%、31.1%降低至4.29%、27.8%、1.68%、19.6%,FFA含量由14.5%升高至38.0%;POV值、AV值显著升高,TB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虾青素含量由389.2μg/g降低至326.5μg/g,变化显著(P<0.05)。结论:在—18℃冻藏条件下,南极磷虾脂质仍存在较大程度的水解及氧化变化。因此,加快高效贮运技术的开发将是实现南极磷虾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养殖方斑东风螺消化道及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动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秋冬季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细菌数量变动情况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试验采用TCBS培养法分别检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底沙弧菌数量(Sediment Vibrio,SV),用营养琼脂培养法检测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Heterotrophic Bacteria of Alimentarytract,AHB),用荧光显微镜法检测水体总细菌数量(Water Total Bacteria,WTB),并对养殖理化因子(水温(T)、盐度(S)、pH、溶解氧(DO)、氨氮(AN)、亚硝酸盐氮(Nitrite))及底质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消化道异养菌数量为4.3×104~5.9×106CFU/g,弧菌(Alimentarytract Vibrio,AV)为2.0×102~7.5×105CFU/g;水体总细菌、水体弧菌(Water Vibrio,WV)数量分别为4.8×104~3.8×105cells/m L、2.1×102~1.2×104CFU/m L;底沙弧菌数量为6.0×104~1.9×106CFU/g。消化道内异养菌及弧菌分别与亚硝酸盐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盐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体中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弧菌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底沙中弧菌数量与各理化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东风螺消化道细菌、养殖水体总细菌及弧菌、底沙弧菌数量在秋季主要受温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影响,而冬季受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更多,在整个养殖期间,需加强对盐度及pH的监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云龙斑 染色体PHA注射法 核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甲酰苯基硼酸对蛋白酶MP的抑制作用及其抑制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酶MP(marine protease)是海洋细菌来源的新型碱性金属蛋白酶,在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4-甲酰苯基硼酸(4-FPBA)对MP的抑制作用,并结合分子模拟的方法,通过水溶液环境下分子力学-玻尔兹曼泊松表面积(MM-PBSA)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混合方法(QM/MM)对其抑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FPBA对蛋白酶MP的抑制过程属可逆的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Ki为0.57 mmol/L。在4-FPBA与蛋白酶MP的结合过程中,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对于其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确了Arg59、Leu151、His190和His196的4个残基为蛋白酶MP中与4-FPBA结合的关键残基。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进行蛋白酶MP可逆抑制剂的筛选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以提高其液态稳定性,从而拓宽蛋白酶MP在液体洗涤剂中的高效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