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带hsp70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转录水平定量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海天1号’为材料,通过RACE-PCR方法获得海带hsp70(Sjhsp70)基因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全长cDNA长度为3778 bp,含有1个2892 bp的开放阅读框,5'和3'非编码区的长度分别为101、785 bp。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理化性质分析显示,该蛋白为稳定蛋白。应用BLASTP程序对不同物种HSP70蛋白比较分析表明,海带与长囊水云(Ectocarpus siliculosus)的HSP70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用HSP70蛋白构建的进化树显示,海带与长囊水云聚为一类。二级结构预测该蛋白由963个氨基酸组成,包含35个α螺旋和25个β折叠。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SP110蛋白三维结构3C7N为模板,在I-TASSER软件上预测海带HSP70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的蛋白结构与3C7N的A链在折叠和二级结构方面非常类似。对Sjhsp70基因在温度胁迫下表达变化分析表明,高温对Sjhsp70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影响,Sjhsp70在25℃、24 h胁迫条件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本研究为阐明海带HSP70蛋白特性及其应对环境胁迫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海带‘海天1号’ HSP70 RACE 生物信息学分析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长江口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研究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长江口2016-2017年度4次渔业资源和理化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Ew E(版本6.4.3)软件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模型功能组包括隐埋性底栖生物、头足类、虾类、蟹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共14个功能组,对该河口生态系统能流分布、营养级聚合分析、能流转化效率及系统发育成熟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集中在1~3.93,其中浮游植物与碎屑的营养级为1,浮游动物营养级为2.18,鱼类的营养级分布较广,为2.41~3.93;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分布集中在营养级Ⅰ~Ⅲ中,营养级Ⅰ级所占能流比例最高,为53.67%;营养级聚合分析表明,低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相对较低,而高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此历史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总体能量转化效率为9.3%,表明该河口能量的利用效率未达到最适程度;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历史时期系统杂食指数和联结指数分别为0.321、0.345,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功能组的聚合度较低,食物网结构较为简单,较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而生产量/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245大于1,表明该河口生态系统趋于不成熟。
关键词: 长江口 Ecopath模型 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对海月水母螅状体和碟状体的急性及慢性毒性作用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静水实验法,在水温21℃、盐度30、pH8.10条件下,分析了水体氨氮对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螅状体以及碟状体的急性毒性作用,并且探讨了慢性氨氮胁迫对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生殖的影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氨氮毒性效应与浓度和胁迫时间呈正相关,氨氮对螅状体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25.60、164.26、62.67和25.44mg/L,氨氮对碟状体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9.96、31.53、24.54和21.43mg/L,螅状体与碟状体的总氨氮安全浓度分别为2.54和2.14mg/L,非离子氨安全浓度分别为0.13和0.11mg/L。慢性氨氮毒性实验显示,实验组螅状体产生的子代螅状体数少于对照组,而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螅状体繁殖子体的速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氨氮对海月水母具有毒性作用,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含量升高不是海月水母暴发的直接原因;此外,海月水母螅状体可能具有一定的适应慢性氨氮胁迫的自我调节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蟹复合模式不同区位浮游生物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稻蟹复合模式下养蟹区和种稻区浮游动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密度、多样性等差异,选择宁夏某稻蟹种养稻田,水稻品种为宁粳50号,蟹品种为中华绒螯蟹,选择1个不养蟹的稻田作为对照,分析稻蟹复合模式下不同区位浮游生物的种类、生物量、密度及多样性。定性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31种,分别属于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不同区位间浮游植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且稻蟹复合模式下养蟹区和种稻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均极显著低于常规种稻模式,然而养蟹区均一度(Pielou指数)显著高于种稻区和常规种稻区。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40种(原生动物未鉴定),其中轮虫类24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8种,稻蟹复合模式下不同区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定量结果显示,养蟹区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高于种稻区、常规种稻区,然而浮游植物密度却极显著低于种稻区、常规种稻区。不同区位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及密度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稻蟹复合模式下轮虫的生物量及密度均显著低于常规单一种稻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幼鱼人工繁殖群体与自然繁殖群体鼻孔及骨板差异研究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和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幼鱼骨板和鼻孔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6年3年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即双鼻孔(左边和右边鼻孔均为两个鼻孔)平均数占总数的93. 5%,鼻孔形态发生变化即单鼻孔(左边一个、右边两个,或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或左边和右边均为一个)平均数只占总数的6. 5%;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16. 8%,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83. 2%。与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对比发现,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98. 5%,而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1. 5%。结果表明,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群体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远远高于自然繁殖群体。骨板比较显示: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的锋利,人工繁殖培育的钝;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背骨板棘长平均0. 37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8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14 mm;人工培育幼鱼的背骨板棘长平均0. 09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0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01 mm。自然繁殖幼鱼与人工培育幼鱼侧骨板棘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背骨板和腹骨板棘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通过对中华鲟幼鱼鼻孔的形态变化和骨板棘长的比较,可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中自然繁殖群体和人工增殖放流的群体进行鉴别,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现状与展望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和加深,国际商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水产品国际贸易量额也得到快速增长,围绕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研究成果,从影响水产品贸易规模的因素、区域性水产品贸易问题、水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水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问题以及水产品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述评,并提出丰富有关具体水产品品种贸易研究、深化水产品贸易与环境效应研究、完善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进一步调整中国水产品贸易进出口结构等建议,以期为明晰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方向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水产品 国际贸易 影响因素 竞争力 技术壁垒 环境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图像处理的鱼群运动监测方法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运动行为的观察能够为鱼类健康监控提供直观信息,而通过人工标定的方式监测鱼群运动行为耗时长、效率低。文章针对鱼类运动行为的监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罗非鱼运动监测方法。首先利用计算机、CCD高清摄像机获取鱼群运动视频,再对图像进行滤波去噪、灰度等处理;通过Ostu阈值分割法改进Canny边缘检测算法提取鱼群的边缘轮廓;在建立鱼群运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关联匹配算法,实现罗非鱼运动行为的跟踪和监测。结果显示鱼群的个体检出率为98.96%,轨迹完整度为97%。提出的算法比卡尔曼滤波的轨迹跟踪监测效果略有提升,能够较好地完成鱼群的运动跟踪和动态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工艺优化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南极磷虾是一种资源量巨大,营养价值高的极地海洋生物,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优质蛋白标准,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利用潜力的优质蛋白。以南极磷虾蛋白为原料,开展酶解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的影响研究。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的评价方法采用食品蛋白功能特性评价国际通用方法。酶解能够改善南极磷虾蛋白的吸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能够靶向性地改善南极磷虾蛋白的功能特性,提高南极磷虾蛋白及其衍生品现实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酶解加工能够改善南极磷虾蛋白的功能特性,拓展南极磷虾蛋白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和pH对长肋日月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室生态试验法进行了盐度和pH对长肋日月贝能量代谢的研究。试验设定了5个盐度梯度(16、21、26、31、36)和5个pH梯度(6、7、8、9、10),并将试验贝分为A、B组两种规格,其肉干质量分别为(0.52±0.17)g和(0.68±0.10)g。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长肋日月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0.05);pH对该贝的耗氧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耗氧率和排氨率峰值分别出现在盐度为21和pH为9时,随着设定梯度偏离该峰值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为下降趋势。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体质量较大的B组贝其耗氧率和排氨率较A组贝小,体质量与耗氧率和排氨率之间呈负相关。随着盐度的增高,氧氮比缓慢上升,比值为14.77~16.71;pH为6~9时,氧氮比随pH上升而变大,pH>9时氧氮比则急剧下降,比值为10.26~14.22。在一定范围内,盐度和pH对长肋日月贝的生理代谢影响较小,适合于沿岸浅海或海湾内进行人工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